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国中医药报:研精阐微,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

2016年08月2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研精阐微,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


时间:2016-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梁繁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之际,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充分体现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凸显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政治决心。

  作为中医药行业一员,我有幸参加了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十分振奋、备受鼓舞,深感中医药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我们应研精阐微,深广结合,努力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为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研精阐微,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传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础,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思维观点的源泉。熟读经典是夯实中医基本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诊疗体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要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和医德医风融入我们的行为准则,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核心价值观,使中医药工作者能够修德敬业、真诚服务、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才智。

  创新是中医药学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途径。我们既要传承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引进和使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建立符合中医药实践特点的科研方法学体系,指导中医药各方面实践,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

  目前,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引领医学模式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要大力弘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引导医疗机构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向关注健康维护。充分发挥三级中医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帮扶、托管、交流等,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远程诊疗平台。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将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作为县(区)主要医院的连锁机构,形成以区县主要医院为核心的社区(乡镇)医院连锁体系。积极发展以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为首的医生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助,提高区域内医生诊疗水平。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物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存在伪品冒充正品、不同药材品种混用、非药用部位及杂质过多、非法染色、提取过的饮片药渣再利用,及重金属、农药、二氧化硫、黄曲霉毒素等有害残留物残留量不合格率较高等质量隐患,亟须建立健全药物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深广结合,打造健康产业多业态

  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模式多样化、产业链长、涉及内容丰富,具有多业共生、混业发展的特点。应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一方面,积极发展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开展从出生开始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评估、就医指导、心理咨询、食疗建议等服务。另一方面,开发相关的书籍、影像制品、动漫等,在电视台开办中医养生栏目,推进中医教育进课堂。

  开发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发展中医按摩、推拿、针灸、刮痧等服务业;大力推广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运动养生术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注重打造集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中医药商业、中医药文化观光等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及产业街区。

  加快发展中医特色养老服务,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建设一批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中医养生、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创新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结合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种模式、结合养生养老与旅游,探索异地互动建设 “连锁养老院”,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

  加强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中药材种(养)植(殖)。以道地中药材、大宗中药材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发中药材大品种。以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生活日用品等为方向,开展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等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对中医药龙头及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能源供应、运输保障、资金协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资本扩张、产业聚集、业务扩散的能力,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集中打造一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更多养生健康、中西结合养老、慢病康复等技术和产品,积极拓展国外市场。

  针对需求,加快培养多层次专业人才

  中医健康养生产业由于业态构成内容丰富,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贯穿第一、二、三产业, 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应医、科、教协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将中医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高层次人才;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培养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培养和培训营养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养生旅游导游、运动养生教练等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跨专业、跨学科具有宏观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城镇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回乡务工人员的健康服务技能培训,参与健康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