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健康报:中医康复需“健体”

2016年10月1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有实无名 中医康复需“健体”


2016-10-14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崔 芳□
 
   近年来,中医康复医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临床疗效突出,受到广大康复患者青睐,诊疗量提升迅速。但从事中医康复工作的诊疗人员却迟迟“名不正”,学术、业务发展受阻。日前,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国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神经康复高峰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多位中医康复领域的专家呼吁,尽快成立中医康复行业学术组织,建立专业职称序列等,助力中医康复学健康发展。
   扩展迅速,需求旺盛
   中医康复学是指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以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为康复方法,借鉴现代康复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形成的中医分支学科。
   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医康复专家陈立典介绍,全国康复诊疗队伍中,约有四成中医类人员,他们提供的服务量约占康复总服务量的一半;几乎所有康复机构都在运用一定的中医康复手段,其中以神经系统康复比例最大。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朱明军介绍,为满足患者康复需求,该院正动工建设新院区,其中规划最多的病床即为中医康复科,占总病床数的近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唐强介绍,该院自中医康复科成立后,患者数量大幅增加,不少原来在针灸、推拿、内科就诊的康复患者都有了更理想的就诊选择。
   中医康复甚至受到海外患者的青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中医专家张宏透露,去年其在美国进修期间跟着当地医生出诊,发现美国老百姓非常认同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中医康复手段。听说他来自中国后,纷纷提出希望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无专门资质职称和专业
   红红火火的临床背后,是近几年中医康复作为专门学科在教育、学术、职业资质认定上的“名分”缺失。
   我国目前的医师职称序列中,尚无中医康复专门职称。“中医康复科室医师如果要申报晋升中医职称,只能加入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科等。即使申报成功,也仍是内科或针推医师,从事中医康复有点‘师出无名’的感觉。”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主任陈红霞表示。
   由于不得不以中医内科、针推医师的身份执业,这些医师在相关专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等方面也遭遇障碍。张宏以上海为例介绍,当地老龄化程度高,规划了大量的康复医院和科室建设目标,如果要开设康复科室,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康复医师。但康复医师都是西医,所以中医院要开康复科面临相应困难,康复类中医人才无法作为开科有效人员。不少与会专家反映,因为身份问题,中医康复类医师在全国性的康复医学学术组织无法申请相应的重点基地,申报科研项目也很困难。
   “教育部允许办中医康复学院和专业,但相关专业目录有康复治疗学、中医针灸推拿学,却未将中医康复学纳入。医院都是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招聘,中医康复学生无法对应应聘;如果学校按照康复治疗学、中医针灸推拿学发放学位,则无法体现学科特色。”有位中医药高校负责人解释说,无奈之下,各院校只能通过与所在省份教育部门协商,在本省范围内争取“名分”。在不通融的省份,相关专业学生就业时就容易出现矛盾。
   不应“瘸腿”前行
   论坛上,与会专家积极呼吁,通过多种方法,有步骤、全方位地建设中医康复学科。
   陈立典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脑病学术带头人孙塑伦等建议,尽快成立中医康复相关学术组织,凝聚全国中医康复技术、学术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完善中医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标准体系等,把临床康复、康复科研和学术做精细、做扎实。
   陈红霞等则提出,要完善中医康复职业序列,为中医康复医师提供享受专业从业资质的机会,打通专业职称晋升通道。

   此外,高等教育领域也应为中医康复专业开拓就学、就业通路。陈立典等希望,相关部门、学术组织、从业人员抓住机遇,及早作为,合力解决当前中医康复面临的突出问题,引领康复医学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