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国中医药报:开放包容 振兴中医 造福人类

2017年01月2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国中医药报:开放包容 振兴中医 造福人类


2017-01-24 


      中国中医药报   



      1月18日,全球媒体聚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中国人正伸出友谊之手,愿与全球共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

  当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并在致辞中指出,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在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世界卫生组织的历史性时刻,针灸铜人被当作国礼相赠,寓意深刻。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发明的由青铜浇筑、供针灸教学和考核使用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创新。针灸铜人和配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促进了针灸学的普及和推广。针灸铜人不仅是中医药的重要象征符号,还承载着中医药继承、传播和发展的厚重历史。执此为礼,饱含对中医药在新形势下振兴发展、走向世界,开放包容与现代医学更好融合,造福人类的美好期盼。
  开放包容、更好融合,是对国际医学界的热切呼吁。中医药“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治未病的养生保健优势,正契合当下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目的调整。中医药之长,可为解决西医学发展瓶颈提供另一种思路。近年来,中医药用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民心,复方青蒿素产品在非洲岛国科摩罗应用推广,8年来疟疾零死亡,感染人群减少98%;中国-捷克中医中心门诊部尽管还不适用医保结算,门诊量已达每医生每月约400人次,患者全部为捷克当地人。中医药用扎扎实实的数据回应质疑,《内科学年鉴》在线发布论文,证实单纯的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慢性严重功能性便秘。匈牙利对中医立法,国际标准化组织收载针灸针、中药材重金属限量等7个标准,中美抗肿瘤合作项目被列入中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中医药正势不可挡地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期待国际医学界放下成见,共同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交融发展。
  开放包容、更好融合,也是对中医人的更高要求。广大中医人应以更加坚定的科学自信和文化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既要开放包容,与西医互学互鉴,推动“强筋壮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更要进一步放大“显著优势”,全面梳理中医优势病种和先进诊疗方法,巩固和发挥中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和西医治疗有困难的疾病的优势。在修炼好内功的基础上,加快统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让更多的“中捷中医中心”由点成线,打造“中医药健康一带一路”,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去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今年,象征中医药的针灸铜人被赠送给肩负改善全球卫生治理、维护人类健康重任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志着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原创的医学科学,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努力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站在中医药走出去的更高起点,中医药人应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开放共享、不断创新,为全球卫生治理给出“中国答案”、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