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老子悟道王屋山(卷一)

2017年03月1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老子悟道王屋山(卷一)
时间:2017/3/10 23:09:46    


作者:李立政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老子的诞辰日,在唐代被称为玄元节。 为纪念老子诞辰2588周年,我们将从今天起推出“老子悟道王屋山”系列文章,感谢您的关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在鹿邑,做官在洛阳,悟道在济源王屋山,创作《道德经》在三门峡。

老子所撰《道德经》厚积薄发,应该有深刻的实践感悟。老子辞官后的那些年,究竟在何处隐居悟道呢?由于历史典籍缺乏,因此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弥足珍贵。《道德经》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说是产生于王屋山。

老子特别推崇“上善若水”, 而江渎桀骜不驯、河渎半是泥沙、淮渎洪水横流,所以他对济渎更感兴趣。相传温县东口村,是老子在济水岸边的第一个隐居地。

老子亲身体验了济水平地涌泉的壮美景观,唐代李姓在此修建“奉先观”以示纪念。老子倾心向往济水之源王屋山,愚公移山大智若愚,将道家“无为而不为”思想作出最完美诠释,现在仍有愚公村、白果树、不老泉、老子祠等历史遗存。“众妙之门”“玄牝之门”等诸多感悟,受启于天坛峰后的王母洞。河上公隐居王屋山下的八里胡同,其生活年代距老子不远,自然为《道德经》作注最具权威。

老子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为太上老君。其实太上老君已经是神化了的人物,汉代之前的老子,大概还只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现的。东汉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便以老子为道教的鼻祖。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应关令尹喜请求),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初关于老子去向的传言不一,司马迁作《史记》已不能确指,这就给栾川老君山说、西安楼观台说提供了空间。但这里更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撰《道德经》厚积薄发、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深刻的实践感悟,是不可能闭门草就的。据考证,老子生于公 元前571年,后来周朝王室发生内乱,于公元前515年(56岁)洛阳辞官,80岁(公元前491年)到函谷关,他辞官后的20多年究竟在何处隐居悟道?正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文献记载: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71年,宋国司马老佐在收复彭城时,被楚军暗箭射杀,老佐夫人逃到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不久生下一个男婴。传说其出生时满首白发,一脸老相,依父老佐称其老子;又因两耳垂大,号曰老聃;有说当年为庚寅虎年,人们呼之“小狸儿”。江淮间“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李耳”便成其名。还说其生于李子树下,两耳垂肩,满脸皺纹,指树为姓叫他“老子李耳”。

李耳自幼聪慧,初学于精通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成年即到周都洛阳太学深造,天文、地理、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后被荐入守藏室为吏,又三年迁任守藏室史。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李耳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因此人们皆称其为“老子”。

孔子闻老子博学多才,欲拜为师。孔子去周求教,辞别时老子送至黄河之滨,孔丘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此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从此触发了他对水的深入研究和认识,《道德经》五千余言八十一章,始终没有提及山,却有十一章在讲水。

黄河离洛阳不远,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洪水泛滥又会造成巨大灾难,对此在周朝做官的老子自然多有体会。当时江、河、淮、济并称天下“四渎”,而此“四渎”,或许老子对济水更感兴趣。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按照《禹贡》的说法,古代济水是条源于河东,流经河内、河南,跨河入海,起伏不定的泱泱大河。相传老子在洛阳辞官后,先回故乡在老君台小住,又至梁(今河南开封) 、至沛(今江苏沛县) ,然而他丝毫没有淡忘对济水的研究兴致,便到济水与黄河交汇的温县详细考校。当老子亲眼目睹济水穿越黄河在对岸复出时,他顿时感悟到济水的神奇与伟大:济水是清的,黄河是浑的,济水越河而不浊;且色清性沉,可饮用、可洗浴、可入药(如阿胶)、可灌溉;平地涌泉,遇阻伏流,不泛滥不显摆,百利无害,施不求报,与桀骜不驯的江水、洪水横流的淮水相比,唯有济水诚为“上善……几于道”。因此,历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国家大典都在济水之源四渎同祭,济渎庙的建筑规制也要高于江渎、河渎、淮渎三庙。

温县东口村距 济水入河处不远,近年从地下挖出一大-小两尊相貌类似的石像。后来又出土两通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记载“吾乡古有太清观,坐落兑方,形势高耸,殿宇辉煌。又有济流一水,经王屋而南下注于兹,曲曲环抱左右……此诚太清观之大观也。”“玉皇庙内有老君殿一座,创建不知始于何代……然殿宇难以革故,而神像犹存。”有关考证认为,两尊石像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太上老君雕像。古往今来,当地一直流传这里是老子在济水岸边的第一个隐居地。(未完待续)

注:主要参阅文献:《竹书纪年》《尚书》《左传》《道德经》《尔雅》《史记》《汉书》《水经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语石》《济源市志》《王屋山志》《三皇五帝时代》《发现老子》《赵姓简史》《中华姓氏发迹地--河南济源》《河上公原来是周芮伯》等。

作者单位:济源市文旅集团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文,仅供交流,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除或替换相关内容,但不作相关赔偿承诺。本文版权及内容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