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2年02月14日
中医骨科特色不仅是小夹板
□ 李维秀 山东省青岛李维秀中医诊所
中国中医药报
2012年2月2日《中国中医药报》5版刊登宁夏中医研究院郭
“小夹板”并非中医独有
长期以来,有些报刊杂志把“小夹板外固定”当成“中医骨科”或“中医接骨术”之特色。如郭氏论述桡骨远端骨折“采用的中西医防治方法”五措施,首先是固定,即所谓“以小夹板固定”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
小夹板splint一词源于拉丁词根。小夹板治疗骨折,这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文集》之“骨折论”、“外科论”、“整复论”诸篇中早有详述。20世纪60年代中国出现中西结合治疗骨折,又称“现代中国接骨法”,提出以内因为主导的“动静结合”治疗骨折原则,总结出一套以小夹板固定为特点,辅以手法复位、功能锻炼、内外用药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对此,
事实上,中医骨科并非就是小夹板固定,中医骨科也并非就不手术。中医骨科博大精深,需要研究的未知领域还很多。
中西医结合骨科已失中医精髓
传统中医骨科经典如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认为:“凡骨碎断……捺正了,要时时曲转,使活处不强。”而采用“中西医防治方法”的郭氏主张“固定时限……一般以四周为宜”。
如上所述,“小夹板”以及“固定”等词都是源于西医。其实,从西医骨科史看,古埃及木乃伊固定骨折的夹板由竹子、芦苇、木头或树皮做成,并以亚麻衬垫。自古希腊以来,西医骨科的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一直在应用。有些中医骨科专家把杉木或杉板固定说得颇神,既然都属于外固定,都不会违背骨折II期愈合的规律。至于手法正骨,既已发生骨折,出血肿胀、瘀血凝结或已机化,即使是“圣手”恐怕也难以整复如初,搞不好还可能加重组织损伤。
目前的中医骨科权威著作如郭维淮《平乐正骨》一书,其核心理论如骨折的愈合机制也是抄袭西医的II期愈合理论:其早期“瘀血肿胀期”,即西医所谓反应期(包括骨折血肿炎症期和肉芽组织形成期)把瘀血块当成宝贝,而中医骨科要在祛瘀:“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所以说中西医结合骨科既要利用瘀血凝块形成编织骨(woven bone),又要用“活血化瘀”药祛瘀,显然是矛盾的。同样,已流传300多年有七代传人的“罗氏正骨法”或有五代传人的“何氏骨科学”等也都是如此。
可以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把西医所谓“科学的”固定理论硬性植入传统中医骨科使之“西医化”而丧失中医的精髓,变得西医方面不如正规西医、中医方面徒有虚名而无实际疗效,丢掉了市场,亦属必然。笔者认为,传统中医骨科确实应该重视,而被丢掉中医精髓的“中西医结合骨科”确实应该抛弃。否则,让“中医院校恢复中医骨伤学”恐怕也是很难的。
中医骨科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据史料记载,我国殷商时代即有骨折治疗之记载(张炜:《商代医学文化史略》)。《周礼·天官冢宰》则有专职的骨科大夫(“疡医”,疡即伤,折疡,即折伤也)。而且“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四为下”,医疗水平颇高。
重视药物治疗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谓“(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不死。”《居延汉简》记载汉武帝太初3年(公元前103年)戍卒的骨伤科病历。《吴书》:“合肥之役,凌统身被六七疮。有卓氏良药,故得不死。注:疮古文创,疮,戕也。戕毁体使伤也。”(参见《太平御览》)。《北史魏本纪》记载:“癸未诏曰:肆州地震陷裂死伤甚多,亡者不可复追,生病宜加疗救。可遣太医折伤医,并给所须药就疗。”(《二十五史·南史北史》)据《清史稿》记载,道光十年(1830)“闰四月二十二日,元氏新乐荷泽曹县等处同时地震,房舍倾圮,人有压毙者”;“京畿三辅北方广轮千余里,同日地震。其尤甚者,则直隶之磁州、河南之临漳县等处”。清医书记载:“维时磁州地震,压毙者甚众,民部制丹,遣人驰往,救活不下千人,大有起死回生之妙。”“虽遍体重伤,死已数日,只要身体柔软,用此丹灌服,少顷即有微气,再服一次即活。”(叶永元《伤科要方》)。这里也都是强调“药物”。可见古来中医骨伤科对地震救灾并非无所作为。现在不被重视,仍然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绝活”甚多
中医骨科,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绝活”甚多,不可以一概用“小夹板”括之。有的接骨方法简单而效果显著,如万籁声《武术汇宗》所言:“竟有在数小时内将骨接好,翌日即能步履,一星期即完全平复者。”其愈病之机理当然不同于固定说者。与手术者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之哈弗系统骨内模造I期愈合理论亦有别。
不固定亦能治骨折
本文开头提到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笔者采用中药加运动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试举1例以说明之。
患者王守兰,女,60岁。于2011年1月24日就诊。不慎于2011年1月11日滑倒跌伤左臂,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X摄片示:“左桡骨远端示纵行裂隙影,直达关节面下,断端对位对线可;左尺骨茎突亦见骨质中断,断端略分离。印象:左桡骨远端、尺骨茎突骨折”。予复位、石膏固定和对症处理13天,仍疼痛难忍、夜间难眠。治疗经过:解除固定,如法治疗2天即感轻松,能举杠铃;5天后活动自如,非常满意。2月12日到青医X线摄片复查报告:左侧桡骨、尺骨可见多处骨皮质不连续,对位对线可,关节间隙存在。印象:左侧桡骨、尺骨骨折可能性大。3月17日摄片愈合良好,未予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