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背部望诊技术之九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②
马立昌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摩、埋线、放血等。如果是弥漫性胃胀痛时间较长(一周以上)属寒凝气滞在背的右侧T9-L2之间就会有胃型出现。
妇科病证和前列腺疾病:大椎区斑点和妇科疾病,女性激素不平衡、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等有关。如果斑点色黑辩证是寒凝气滞。如果斑点高起如丘辩证是子宫虚寒,男性便是前列腺疾病;大椎上部斑点多见于性激素、副肾激素、卵巢激素异常。躯干前部以及大杼周围皮肤有黑斑以及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埋线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八髎穴、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八髎区斑点多见于子宫疾患、月经不调、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情绪不稳定者、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等。
急性乳腺炎:在患者肩胛区内侧可探及2—3个阳性反应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级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肝郁气滞性乳腺增生、乳房胀痛在肩胛外侧有胀痛和褐色反应点。岔气往往出现在肩胛下一寸。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痤疮。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麦粒肿:背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之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胛区有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褪色的反应点。肩井及在背部有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埋线放血这些反应点可以使麦粒肿迅速消失。
牙痛:沿脊柱T1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埋线2线效果很好。
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同时在骶椎处有红色斑点和手感清晰的静脉曲张。
海络因依赖戒断综合征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肝俞区斑点多见于肝脏疾患、日晒、更年期、老年人及副肾上腺机能减弱者。
脾俞、胃俞周围的斑疤见于贪食证或厌食症、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肾对应区斑点见于慢性肾炎、尿毒症、白带过多妇科疾患,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等。
大肠俞斑点多见于卵巢疾患、结肠炎、便秘、腹泻、痔疮等。
大肠区出现紫红色罐斑,表示大肠有热,可出现大便干燥或出现口臭、头晕等现象。出现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肠有宿便、干燥等。出现白色表示为风寒侵体。出现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为大肠湿热,消化差,大便勤,或伴有餐后迅速排便现象。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大肠蠕动慢,或伴有三、五天才能大便,并伴有大便干结。出现红色斑点,为肠炎,如有紫色斑点为慢性肠炎。如为淡紫色斑点为过去得过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