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明堂人形图作者——甄权

2012年08月1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明堂人形图作者——甄权

 

鹤岗在线


 
    名堂人形图,应该是医学的术语吧,我们很好的去看待这个人形图,据说出现了人形植物,真的是世界无奇不有呢,我国的医学很好的去从古代的李时珍,到现在的名医学家,真的是很受人们的关注吧,因为是大家对养生这方面的重视,从而也有了人们对医学常识的关注吧,这其实是好事情吧,因为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新的理解吧,应该是人们的进步吧,明堂人形图作者,为何人,这是很好的去关注一下吧!
    《明堂人形图》针灸著作。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甄权撰,已佚。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当时甄权正好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明堂人形图》,拿给李袭誉看,可惜的是,李袭誉对针灸全无认识。不过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令李袭誉对甄权的态度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袭誉“出镇潞州”。当时一些医生被朝廷聘为“征士”,临时随军但无官职,类似于今天的“志愿者”。其中一个征士叫甄权。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生,尤善针灸。 《明堂人形图》是一本有文有图的针灸书,以图为主;以之为基础的官修《明堂针灸图》也是图文并茂。出现有“插图”的针灸医书,是唐代的一大发明。其实“明堂”一词即包含了“挂图”、“示意图”的意思。敦煌文献中的《明堂五脏论》说:“明堂二字,其义不轻。明者,命也;堂者,躯也。立形躯于世间,着明堂而医疗。”另一医家杨上善也说过:“《太素》陈其宗者,《明堂》表其形也。”也就是说,明堂即专门为针灸而作的人体挂图。
    中国针灸医籍中,有“明堂”的并不仅仅是《明堂人形图》和《明堂针灸图》始。《素问》中曾引用了《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和《中诰孔穴图经》,从题目上看,很可能是有图画的,但没有流传下来。

    《黄帝内经》只有文字没有穴位图。现存的一些针灸经典如《针灸甲乙经》、《难经》、《黄帝内经》中也是如此。《明堂针灸图》成书后122年,王焘的《外台秘要方》提及十二人图,但是该图的作者和年代均不详,图也没有流传下来。直到1936年9月,向达赴英国伦敦阅读敦煌卷子,看见裂为数段的《炙法图》,记入《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编号为S·6168铜人针灸图和S·6262铜人针灸图。这幅图的正中、头部正上方,竖写着“明堂”二字。经考证,《炙法图》是唐代抄写的古代医卷,是继长沙马王堆针灸帛书、《内经》之后现存最早的炙法专著,也是最早的有图有文的针灸图谱。 难得的是,唐代还出现了彩色的针灸“明堂”。药王孙思邈在甄权所绘制的《明堂》的基础上,绘制了彩色的经络穴位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很可惜的是,孙思邈所绘制的这套彩色图没有流传下来。至于《明堂人形图》和《明堂针灸图》,也都早已亡佚了。如果不是孙思邈在其著作中保留了二者的文字,并回顾了后者的由来,可能我们今天已经不能明确地知道唐太宗观看《明堂》并取消鞭笞背部的详细经过了。 贞观初年,李袭誉官至少府监,有机会向皇帝称述《明堂》之妙。皇帝下令由他牵头,加上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将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加以校订,又将校订后的版本交给甄权过目审定,最终形成了唐太宗手中的《明堂针灸图》。 深州刺史成君绰突然患病,脖子肿大、喉管闭塞,一粒米都咽不下去。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三天,有人将此事告知了李袭誉。李袭誉立刻命甄权诊视。甄权“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即饮嘬如故。”此后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声名大噪,缙绅们竞相描写,一时流行。而李袭誉从此就将针灸奇效牢记心中。
    有示意图就是有“名堂”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唐代是中国医学大发展的时期。唐太宗时,官方主持修订的《明堂针灸图》是针灸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公元630年,《明堂针灸图》完成,送呈御览。唐太宗仔细看了这本书,发现人体背部为五脏经络孔穴集中之处。联想到唐律中笞刑要鞭打罪人的背,唐太宗决定,以后笞刑不得鞭笞罪犯的背部。 在中国古代刑法史上,隋唐时期的刑法不断规范、不断减轻,这同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志愿者”医生一针见奇效 针灸“明堂”打动高官 《明堂针灸书》的成书全归功于官方主持修订者李袭誉亲身经历的一次针灸“奇迹”。    名堂人形图,针灸图,应该是很受人们的关注吧,因为有了大家的关注,对针灸,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起码说明大家的对健康的关注吧,其实大家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穴位的位置,每个穴位和我们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健康的状况来进行很好的了解,注意平时的养生,就可以免去很多的不必要饿麻烦吧,明堂人形图作者,也只有历史能够证明,说明这一点吧,因为过去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解释吧,我们应该很好的去关注一下养生的常识,现在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温饱,同时还有怎么吃得更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