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解郁清心安神治失眠

2014年02月2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解郁清心安神治失眠

 

 

□ 刘荔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随着社会环境、工作竞争、生活起居及饮食习惯等的改变,失眠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且以青中年脑力劳动者居多,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浅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早醒,甚者彻夜难眠,因睡眠质量差继而产生次日头晕、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中医学认为,导致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精血充足,阴阳调和,上奉于心,则心神得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如此则神志安宁,作息规律。若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可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入于阴而不寐,亦可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阴虚不能纳阳而发为不得眠。究其发病因素,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或体弱病后。病机虽有虚实之分,但久病多表现为虚实兼夹。因此,对失眠病人的治疗,刘启廷教授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引起失眠的问题,首先问明引起失眠的原因,通过心理疏导,合理运动,饮食调恒,配合中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拟定解郁清心安神汤,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疗效显著。

  方药组成:茯苓30克,九节菖蒲15~30克,郁金15克,合欢皮30克,酸枣仁30克,珍珠母30克,黄连10克,肉桂2克,莲子心10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服药期间少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每晚睡前温水浴足30分钟,然后按摩脚心100次。

  功用:解郁清心,安神定志。

  组方依据:失眠,表现为晚上睡不着,或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或入睡困难,或睡着易醒,严重者彻夜不能入睡,以致白天精神疲惫不振,疲乏无力,心烦易怒。刘启廷教授认为,引起失眠的病因,与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心神失守等因素有关,饮食丰盛、运动缺乏、忧愁思虑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疗宜解郁清心,安神定志。药用茯苓配九节菖蒲、郁金,以宁心安神,开窍化痰,行气解郁;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合用,养心开郁,宁心定志,镇心安神;黄连与肉桂,取交泰丸之意,寒热并用,水火既济,以清心火,交通心肾;用莲子心清心除烦,平肝安神;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解郁散结、清心化瘀、安神定志之功效。

  加减运用:伴见心烦意乱者,加牡丹皮、炒栀子以清心泻火,凉血除烦;兼见心悸健忘者,加制首乌、莲子以补益精血,养心安神;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引热下行;口苦、舌苔黄腻者,加半夏、陈皮、生姜以燥湿化浊;瘀血征象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通窍安神。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2/26/content_82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