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痛风辨治重在分清急缓

2014年03月1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痛风辨治重在分清急缓

 

 

□ 崔炎 刘辉 吴建萍 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

 

 

中国中医药报

 

 

  痛风,中医又称“痛痹”、“白虎风”、“历节风”等。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脾气虚,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血脉瘀阻,经络凝闭,气血运行不畅,痰、瘀、湿、热交结关节、骨骼,而致关节肿痛红热、皮下结节形成。本病以中老年男子多见,病变部位在四肢关节,常侵犯第一跖趾关节或踇指关节,猝然红肿热痛,逐渐加剧,昼轻夜重。该病急性发作持续数日或数周,多次发作后可形成关节僵硬、畸形、活动受限,病久可造成肾脏损害。崔公让在治疗时以中医药现代理论为指导,调节并恢复身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施之顺势,祛邪外出,对疾病不仅治标,更重视治本,使人体的失衡状态得以纠正,逐步调整体内嘌呤代谢的内环境,使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趋于平衡。崔公让认为,本病之标为湿毒内滞,闭阻经络,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关键所在。其本在于,或因于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缘于肾气亏虚,气化失责,致浊毒流注于关节经髓。

  治疗上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湿热毒邪内聚,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故急性期重在清热利湿,泄浊解毒,驱邪迅速外出,以终止本病的发作。在缓解期则配合化瘀或温补脾肾之品,为湿毒之外出创造条件。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痛风相当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

  分型辨证

  痛风临床常可分3个证型辨治。

  湿热血瘀型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关节红肿疼痛,皮肤发红发热、组织肿胀,全身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厚,脉数而有力。

  治则:清热祛湿、化瘀通络。

  方药:祛痹痛风饮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15克,葛根30克,山慈菇12克,金果榄12克,木贼15克,大黄9克,两头尖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血瘀明显时,去金果榄、黄芩,加白芍、桃仁、刘寄奴等。有痛风结石时加陈皮、蛤蛎、浙贝母等软坚散结之品。湿热明显时加生石膏,重用大黄。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迁延期,关节发紫发暗,疼痛肿胀减轻,组织发硬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数。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祛痹痛风饮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15克,葛根30克,山慈菇12克,金果榄12克,木贼15克,大黄9克,两头尖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血瘀明显时去金果榄、黄芩,加茜草、泽兰、桃仁。有痛风结石时加陈皮、蛤蛎、浙贝母等软坚散结之品。

  脾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多见于久病反复发作之患者,面色黄白,体质虚弱,关节疼痛较轻,肌肉僵硬较重,脉多细数,舌淡、苔薄白。

  治则:温肾健脾、化瘀通络。

  方药:健脾固肾痛风饮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20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茯苓20克,苍术15克,山慈菇12克,葛根30克,木贼20克,生首乌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肾虚明显时加用黄精、玉竹;脾虚明显时加用白术、陈皮、薏苡仁;血瘀明显时加用水蛭、炮山甲等。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3/10/content_83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