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化湿解郁疗黄褐斑

2014年05月2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化湿解郁疗黄褐斑

 

 

□ 王玉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黄褐斑是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甚或未婚青年女子,少数男性青年亦有发生。中医学谓之黧黑斑、面尘等。笔者作为基层中医工作者,有幸跟随刘启廷教授门诊伺诊,获益匪浅。刘师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善治疑难杂症,对治疗黄褐斑有独到见解,今择一案,供同道参考。

  病由湿瘀为患

  刘启廷认为,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未婚青年女子及男性青年也有发生。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致使气机紊乱。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湿”在该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造成水湿内停,湿阻气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改善,营养丰富,进食滋腻厚味、醇酒冷饮等,以及步行少、乘车多、运动少,日久则湿热聚积体内,故湿邪成为现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黄褐斑的产生大都与湿邪做祟有关,刘启廷根据古今文献、自然现象和临床经验,确立“湿郁”为黄褐斑的基本病机。由于湿邪困脾,以致土壅木郁,气血运行不畅,加之湿浊泛溢皮肤,从而导致面生黑斑,如尘覆面。

  治以化湿解郁

  方药组成:茯苓30克,桂枝15克,薏苡仁60克,赤芍30克,芡实30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大黄5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肝肾虚明显者加枸杞子、制首乌;睡眠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心烦意乱加牡丹皮、炒栀子;带下增多加炮姜、车前子;痛经加桃仁、红花;大便稀溏加炮姜;头昏目眩者加桑叶、菊花;痰多、舌苔厚者加半夏、陈皮。

  方解:茯苓、桂枝健脾通阳化湿;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而不伤真阴之气,性缓,需倍于他药;芡实健脾化湿;薏苡仁、芡实为赵炳南老前辈所拟“健脾除湿汤”的主要成分,赤芍善走血分,活血散瘀消斑;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土茯苓、虎杖解毒化湿祛瘀;大黄通腑泄浊给湿浊以出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外治法:白醋、蜂蜜适量,混匀外用。

  熨肤:嘱患者双手掌相对,搓热后熨面部黄褐斑处,每日方便时尽量多做几次。

  调护:饮食清淡,多食水果,多饮水,心情舒畅,尽量避免阳光直晒。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5/26/content_85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