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膜原多痰湿 解热辨四端

2014年06月1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膜原多痰湿 解热辨四端

 

 

□ 李明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周耀庭,男,汉族,1930年出生,浙江岱山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本科双师型师承教育名医导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感染性疾病研究所专家。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60余年,精通中医温病学,擅长运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的疑难病症,尤专于治疗长期发热、咳喘、腹泻、小儿多动症、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对湿阻膜原认识不一,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但是临床中湿阻膜原型发热患者却并不少见,临床误辨较多。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周耀庭教授(主任医师)临床50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中西医理论功底,尤其在温病学理论方面造诣颇深,擅用中医温病学理论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疗效卓著。

    他多年来非常重视湿阻膜原型发热,从理论到实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侍诊,深感其经验可贵,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膜原不是简单的解剖部位

    “膜原”一词,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出:“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明·吴又可继承了《内经》的膜原理论,并紧密联系温疫临床实际,在其著作《瘟疫论》中明确提出邪伏膜原,以及相应的证候特点、治疗原则和方法,并创制了著名的方剂“达原饮”,贡献卓著。

    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膜原、邪伏膜原证有诸多发挥,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认识。周耀庭认为,对于吴又可所说的“膜原”,不能单纯机械地理解为直观可见的解剖部位,应该将其理解为是一个特殊的层次:

    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是病邪潜伏之地,膜原是病情传变的始动之地。在治疗上,膜原为气血、药力难达之地。膜原地处脏腑之外,肌肤之内,外不在表,内不在里;少阳、三焦与之密切相联系。膜原中多空隙,痰湿容易留聚,因此膜原证与痰湿密切相关。病因或为痰湿、或为湿热,但必兼湿邪,没有湿邪的存在,不能发展为膜原证。

    辨治膜原证要点

    一是辨邪气性质:湿阻膜原型发热与痰湿密切相关,故患者虽高热但面色黄白而不红赤,舌苔腻滑而不干燥,久病高热而精神尚可。皆因痰湿阻遏膜原,湿遏热伏。

    二是辨发热类型:本病体温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休作定时,先寒后热,汗出烧退”的特点。典型者寒热分明,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将其称之为“寒热如疟”。

    三是辨疾病演变:湿邪黏腻,膜原多空隙,痰湿容易留聚其中,疾病传变较慢,故湿阻膜原型发热患者一般具有长期发热的特点,患者病程短则持续几周,长则几个月甚至数年不愈。

    四是辨明常见误诊原因: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特别是恶寒症状不明显。本应先寒后热,寒热如疟,寒热分明,常常因恶寒症状较轻、医患多未发现此症状,导致本病极易被误辨为但热不寒的阳明热证,从而误用白虎汤甚至紫雪散等寒凉药进行治疗,不仅症状不能得到缓解,反而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周耀庭强调本病临床辨证的关键点是对往来寒热的辨认。这就要求医者耐心细致地进行问诊,如果患者恶寒症状确实不甚明确,也不可急于下诊断,还需要参考体温波动情况、面色、精神、舌、脉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法:根据本病的性质与特点,证属痰湿壅盛,阻遏膜原。故治疗的原则是化湿祛痰,和解表里,开达膜原。常用如达原饮、柴胡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等方加减化裁进行治疗。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6/13/content_86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