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炙甘草温补之用不可丢

2014年08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炙甘草温补之用不可丢

 

 

□ 秦仁琼 陈凤群 陈晓兰 四川泸州秦琼中医诊所

 

 

中国中医药报

 

 

    甘草又名国老,有中药“四大天王”之一的称号。该药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少食、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毒及食物中毒。但其临床方药配伍和药量的变化大有精妙之义。

    甘草古今运用差异大

    《中国药典》载甘草用量在1.5~9克左右。《中药大辞典》载“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而在《伤寒论》113方中,配伍甘草的有70方,居诸药之首。药量为4两(笔者认为伤寒方中的1两相当于现在的14克,4两即56克)占5方,3两(42克)占9方,2两(28克)占45方,6铢至一两十八铢(4~22克)占11方。可见《伤寒论》甘草的配伍量分为三个等级量:大剂量42~56克,常用量22~42克,调和量4~22克。

    此外,《伤寒论》以甘草命名的方剂占5方: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56克),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56克),甘草干姜汤(甘草二两炙、28克),甘草附子汤(二两炙、28克),甘草汤(甘草二两、28克)。

    其代表方炙甘草汤用了炙甘草56克,且方后言以清酒7升,水7升,共煮取3升,温服1升,日3服,这是1日1剂的剂量。如此大剂量重用甘草,煎药、服药的方法,均值得研究和重视。

    古今甘草用药量差别之大,足以说明《伤寒论》方药配伍的特点是:独特、奇重、随症施药施量、重病重药。而药与量正是临床关键之关键,是医者求效之中心。

    笔者又查阅了多种中医药学术杂志,用甘草大都囿于3~10克,22~42克少见,42~56克罕见。《本经》列为上品、《别录》列为无毒药的甘草为何反而用量很小很轻?这说明今人临床用药时,常把甘草作为调和药运用,却大大忽略了甘草作为治疗药或主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放弃重用甘草有历史原因

    由此,笔者开始思考造成汉时方药剂量减少的历史原因。公元1107年陈师文校正《和剂局方》,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多以温补香燥,小药量为方;当时医事制度,严考试,起度量,重规矩,称权衡,分六科。方书用药,多从方圆立案,考取合格始准报官挂牌行医,既行之后,又每月严课,或有荒谬,小则撤牌读书,大则令其改业,在如此背景之下,宋时之医为生计或名誉,当然方药从小从轻,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此风既行,一刮千年,不知束缚了多少医道之人的手足和思维,时至今日,甘草也由“天王”贬为调和诸药而已,难以登堂入室。

    炙甘草可温补后天之气

    从甘草的性味主治辨析:《本经》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日华子本草》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通九窍、利百脉、壮筋骨、解冷热。”甘草之所以能有如此众多的功效,在于它禀坤土之气最厚,蜜炙更可温中以补后天之气。经方所用甘草几乎都是炙甘草,可见仲景用炙甘草之意重在坤土之运,建中气以厚德载物,故而有胃气者生,无胃气则死,救胃气,保肾气,乃仲景《伤寒论》之圣旨。

    笔者认同某些医家的观点,认为甘草生用乃半阴半阳,甘草炙用就是纯阳之品。炙甘草其味甘,其色黄,是禀坤土之气最重最全的一味药物。一旦阳气归沉坎水,以炙甘草扶土则可伏藏坎阳,伏藏生命立极之火,伏藏好了坎阳,坤土之气又在坎中。故炙甘草配伍桂枝可上温心阳,炙甘草配伍干姜可破群阴温中土脾阳;统观四逆汤辈,炙甘草配附子,乃扶阳回阳救阳,伏肾火坎阳之气,先后天之气旺,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8/11/content_89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