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针灸入遗

2010年11月2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针灸入遗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针灸入遗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专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教授

  记者颜昊、程志良

  北京时间16日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传来一条令全世界热爱中医人士振奋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针灸成功入遗不仅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这项医学手段的肯定,更是以针灸为代表的、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是1987年成立、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性针灸学术团体,该组织也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正式关系的非政府组织。沈志祥教授几乎全程参与了中国政府的针灸申遗工作。

  入遗象征世界性多重认可

  “针灸不是单纯的一种医学手段,而是两千多年发展的中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和基本原理。针灸成功入遗说明以‘天人合一’‘辩证施治’为核心的中医实践医学得到世界的认可。”沈志祥教授说。

  沈志祥说,中华民族先人将辩证的哲学思想和医学实践相结合,创造了针灸独特的治疗方法,这样的智慧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据介绍,中国政府几年前就开始了中医申遗的准备工作,开始确定的是以六种有代表性的中医疗法“打包”形式整体申报,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必须是一项具体的项目,中医整体申报显然过于笼统和庞大。

  经过慎重抉择,中国政府最终选择了针灸作为中医药的代表进行申报。

  “能和京剧一起从一千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此次申报的仅有的两个候选项目,充分说明了针灸的代表性。申遗成功也说明了国际社会对针灸医学价值的肯定。”沈志祥说。

  沈志祥介绍,针灸能够为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所接受,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它能够治病,并且无毒副作用、简单易操作。此外,与复杂的中药药理相比,针灸的理论基础,穴位、经络和人体脏器的关系,也相对更容易理解,这也使得针灸成为中医药系统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项目。

  据介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针灸不仅保持了传统的治疗领域,在以往相对弱化的急性病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例如在运动损伤疾病方面,针灸治疗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慢性病领域,针灸治疗对艾滋病等现代社会疾病正在显示出中医治疗整体观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沈志祥介绍,除了针灸发源地中国,目前其他国家的医疗科研机构对针灸治疗重大疾病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美国国会专门拨款研究针灸对治疗孕妇妊娠反应的疗效。此外,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科学家还在加大对针灸戒毒的科研和探索。

 
广泛应用打下申遗成功基础

  针灸作为一种医学手段,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应用。但针灸为西方世界所认识,还机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两国间的一段传奇故事。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基辛格访华,随行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詹姆斯·莱斯顿撰写了一篇他在北京接受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并取得奇效的报道,随即在美国引起一发不可收的“针灸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国会于1996年认可了针灸的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联邦政府雇员健康福利计划,逐步建立了针灸执业医师制度。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最新数据,目前针灸治疗已经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应用,注册的针灸执业医师达10多万。

  沈志祥教授说,针灸此次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将更加坚定世界各国针灸医师的信心,鼓励更多的人从事针灸医学实践,从而在更大范围传承和发展这一人类遗产。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针灸入选的是代表作名录,而非濒危名录。

  “尽管现在世界上研究针灸、从事针灸的人很多,但这并不代表针灸和其背后的中医理论就不会走向濒危。”沈志祥教授谈及非遗的两种不同名录时说。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和医疗产业的发展,对于针灸理论的研究和保护带来一定的冲击。

  “针灸之所以是国粹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与西方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对人体、自然的认知体系。如果将针灸简单地视为一种扎针治病的技术,很难保证其背后的中医理论得到传承。”

成功入遗带来更大保护责任

  据沈志祥教授介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申报报告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政府在保护和传承中医针灸方面的各种举措:

  从国家法律上保障中医针灸拥有与西医平等的医学地位,在全国建立起中医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将针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上百名国家级和省级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三十多所高等院校、一百多个研究所从事针灸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沈志祥教授说,针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世界非遗就意味着不再仅仅代表中国的文明成果,如果保护和传承不得力,全世界全人类都不答应。”

  据介绍,中国政府将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一方面,为每一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传承人建立个人工作室,招募徒弟;另一方面,在国家科研项目方面增加对他们的支持,尽可能地为他们从事科研和临床创造更好的条件。

  沈志祥教授认为,中国作为针灸的发源地,对于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最核心的工作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挖掘和整理传统医学理论,将针灸学术体系完整地呈现给全人类;二是在临床方面增加对针灸疗效的研究。这两方面做好了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