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钱学森留给了我们什么

2010年12月28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作者简介:刘合群,本是一位天文学者,当他步入医学的领域,却在人体科学的研究上有了心得与感悟,这正是学科交叉的结果。这与钱学森所提出的“前科学”理念及“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不谋而合,也符合钱老“人体机系”的思想。即当“机”(即仪器等)的还不足以成就医学的时候,甚至到当“机”已经足够成就医学的时候,“人”一定是“人机系统”的主体。

 

 

 

 

 未  来  医  学  发  展 的  方  向

 

——钱学森留给了我们什么?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精神永远留在人间。钱学森留给了我们什么?留下的是一种支持与鼓励探索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他提出了系统论的科学思想体系,特别是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治学方向,更为人类未来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钱老站在整个医学的高度,心系整个医学,为人类医学发展而忧,在谈到医学的时候,指出“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钱老认为中医的理论符合系统论,是从整体出发的,长处就是它的整体观、多层次观。我们认为钱老不只是对中医的一种肯定,凭着钱老的广阔胸襟以及他在科学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所牵挂的是整个医学,无所谓中医与西医,无论什么医学都应从整体与系统的方向去发展,这才是他的本意。钱老的观点即是科学发展观在医学上的一个具体体现。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样提出中国要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个人认为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科学的思维与理性的思考。就科学发展观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科学,其二才能谈怎样的发展。

       一、           什么是科学

“科学”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都搞十分得清楚?当我请教了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时候,通常得到的答复是:科学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形式,或者是大家认定的所谓“科学”的程序。具有指标,具有数据,具有量化的结论就可以被认定是科学的。对此我存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科学的定义不该如此狭隘,科学的真实意义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不取决于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包括大家所认定的那种不容置疑的形式。否则我们的思维和观念就会走向僵化,我们在大谈科学的时候,也许在不知中已经背离了科学的轨道,进入到科学的误区。比如整体观和系统论目前还无法用仪器量化它,但它却是科学的结论。又比如一个被以往科学认定的不可以逆转的无法攻克的疑难病,当采用了非常规的检验程序和治疗方法后,却把该病治愈了,从结果上它已经具有了科学的内在,也许它的科学原理用现有的仪器还无法揭开它,难道我们就可以否定它的科学性吗?就量化而言,目前的检测仪器更多的是微观的探测,我们在禁锢于微观的认知时会不会忘记了宏观的联系呢?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接收器都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在我们做每个诊断结论之前,是不是都清醒的考虑过当前仪器的局限性呢?正是因为当前仪器所具有的局限这种性质,当我们获得仪器的检测结果之后,还要考虑到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原因,或者是不被仪器所能揭示的仪器检测不到的那些原因,因为仪器还有盲区,因此不能不加分析的把那些数据指标直接就作为诊断的结论,否则量化就会走向僵化。我认为任何疾病都不会孤立发生,因此我们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一病一症,更不能以点盖面,要从动态整体系统着眼,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从而揭示出疾病的真相。就医学诊断结论而言,鉴别一个诊断结论的科学性,关键要看它是否能够揭示出疾病的本质。

         二、           检验科学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的科学性必须经过临床的检验,那么谁是考官呢?患者是当之无愧的考官。

就医学研究而言,我认为不应停留在中西医到底哪个更科学的无休止的争论上,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无论他的医学理论多么好,一但脱离了实际,也是不能被患者接受的。当今之所以研究医学,并不是需要高谈阔论的华丽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研究,找出新的发现,解决和减少疑难症,为人类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而如果我们的研究不能解决实际的治病问题,意义又何在呢?患者注重的并不是什么细胞、什么基因,患者更注重的是—医务工作者是否能够治好他们的病。因此,什么理论并不重要,关键要看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具有疗效就具有科学性,不具疗效就失去了科学性,这也符合哲学的思维。哪怕其科学的机理用现有的检测方法还一时不能被证实,但我们却没有理由否定它的科学性。相反的,我们还应积极地去研究它、探索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求证它。惟其如此,人体科学才能依正常轨道发展,医学才能进步。

        三、           关于发展的眼光

对医学,我们应该重视传承,也要重视创新和发展;只一味地接受,不讲发展,医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谈到医学的发展,首先我们要弄清几个方面的问题。

人体科学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发展的方向与途径又是什么?

任何事物皆要发展,在医学的研究上也要不失发展的眼光。本人尝试以高血压为例子,解释发展的眼光。高血压一向被医学界视为不可攻克的禁区,全世界都认为高血压“无法根治,只能终生服药”,这种结论一直左右医者和患者的心态,现代医学界都认为高血压无法治愈是科学既定的结论。这种结论究竟是不是科学的结论呢?众所周知,当今人类对人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人类医学的发展还没有到顶端。因此我们现在所下的高血压“只能终生服药,无法攻克”的结论肯定不是科学的结论,我认为“一切不可能,一切又皆有可能”,也许在转换个思路之后就会产生突破。这个道理,在我对高血压的攻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当今医学不仅对高血压作出“只能终生服药,无法攻克”的结论,除此还有不少其他疾病也被作出“不可逆转,无法治愈”的结论,难道这些结论都科学吗?或者这些结论也是经过了科学的程序和监测,亦或经过了统计学的统计,且运用了统计学的原理,是一个被科学量化的指标,但也不能因此就定义为它是科学的结论。这种结论起码失去了医学还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眼光。人类对人体的认识就像对宇宙的认识一样,总是在不断地揭开一层层新的面纱,今天认为不可能的,也许在人体上有了新的发现,明天就会变成可能。就认识而言,人的认识总是呈现为渐进性和阶段性,无论中医和西医,当今的认识也只能是一个阶段的认知。或者已经认识到某一个阶段。然而当一个新的认识出来时,总是阻力重重,很难被人一下子接受,由于旧有的观念和习惯思维,人们受到禁锢总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维护着旧的认知。事物的规律往往是这样,当采用旧的认知作为标准来衡量新的认识的时候,新的认识总是不对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也许我们今天还无法看到在医学研究中的某些纰漏或某些“科学”结论的不科学性,但当人类再向前发展一步的时候,也许就会看到今天的纰漏,这就如同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一样。因此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许别人有新的思考,包容他人对人体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这就是当今我们在医学研究工作中应持有的态度。

        四、           创新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也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当前医学发展而言,虽然科学越来越发达,各种医学的诊疗仪器也越来越先进,但人类仍没有摆脱疑难病的困扰,还有许多医学的谜团没有揭开,这说明人类对人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医学的发展还未到顶端,我们在观察人体上还有未知的视界,或者说还有仪器无法检测到的盲区,正是有了这些诸多困惑与未知,为我们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今医学研究与医学发展的现状,从表象看,我们会认为当今医学的发展并不缓慢,比如医学仪器的发展总在花样翻新,现代化的医学大楼也在不断的矗立,然而在这些硬件投入的同时,我们的医学观念是否也跟进了呢?我认为医学的发展不仅限于硬件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医学观念上的进步,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目前各种的医疗仪器已经十分的先进,人类对微观的探测也几乎穷尽,但如此细微的了解却未能使人类从中找出许多疾病的致病原因,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微观的观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仅限于微观的认知而失去了宏观的联系,不管食品有多先进,也很难找见疾病的本源。在人们的心目中,仪器已经成为权威结论的代言人,仪器已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微观的视角或者说是“死角”,仪器越先进,人们越依赖,面对困惑人们已经没有勇气去质疑,在人们眼里,一切都是科学的程序,一切都是科学的结论,从此不再进行新的思维,任由仪器结论的摆布。对于微观的探测,仪器确实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然而,任何疾病都不会孤立发生,哪怕是一个细胞的变化,也不会是孤立的,因此我们不能执着于微观的认知,要从整体、系统着眼,这也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关注的。我们要提倡创新,打破条条框框,医有法,但无定法,奇病就得奇治,非常之病,必须采用非常之法。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认知观,敢于从旧有的观念中跳脱出来,对人体的未知领域进行不懈地探索,从而揭开人体新的面纱。当我们局限在一门医学的研究中时,假如还有许多疑难病从始至终无法攻克,按着这种途径和思路再研究下去终无结果,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其他的学科中去寻找出路呢?比如说物理学,我在临床中观察到,人体的运动规律也依从于物理学的运动规律。因此我们要进行交叉科学的研究,在医学里要融入自然科学的理念,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人体进行新的观察,在人体上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发现会对疾病带来新的解释,那些所谓的“不治之症”也许就变成可治,在医学临床上我们也会取得医学的重大突破,人类医学从此也就会迈出新的一步,这正是整个人类所期盼的。

        五、             从临床实践印证钱学森系统论和整体观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是医学突破的唯一印证。

目前,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种种怪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新的思考。按照习惯思维,一切仪器的检验、包括量化的各种指标和医学的各种影像都可以被认定为是科学的结论。然而,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仪器的一切检测,都是微观和局部的,在科学结论的背后,是不是已经丢失了钱老所说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宏观层面的一切。

如同我们想研究大海,却从大海中仅仅提取了一滴水;又如,我们想研究潮汐的成因,却不知道月亮的存在。在我们的医学研究中,类似这种情况是不是也会经常发生呢?这种研究是不是背离了我们研究的初衷?会不会离我们所要揭示的疾病真相更加遥远呢?

当今医学,有哪个疾病欠缺科学的解释呢?就连那些目前还不明原因的疑难病也不缺“科学”的解释。

这种结论可靠吗?

当今医学不缺解释,缺的是疗效。医学要发展必须要摆脱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

拿骨科的病例来说,通常医生都惯用X光片检查骨骼问题,众所周知,“骨被筋牵,筋断骨散”,筋对骨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力,然而X光片却只能照出骨是否有异位,却不能反映体内筋的变化。

我在临床中发现,许多骨骼的问题都与筋牵扯有关,若我们忽略筋的因素,一心治骨往往是白费功夫,不但不能使患者痊愈,若如果采取了不当的治疗措施,或者轻易的进行了手术,后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治此伤彼。

我的上述新的医学观,在医闻实践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这里,举一个实例。一个六岁小孩被诊断为颈椎错位,脖子向右歪斜,留医牵引脖子40余天仍未见效,院方经会诊,建议从大腿上截取一块骨头植入椎中,以效正弯曲的颈椎,家长仔细考量后,有些害怕,没有答应,辗转将病人交到我手里。我用手触摸小孩体内骨骼的变化,从检查骨骼,并考虑筋与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以至触摸到人身整体,有了意外发现:原来孩子脖子向右倾斜,是因为筋的扭转,对颈椎造成暗牵,这种不正常的牵力,使颈椎向右倾斜。这才是真正的病因。但这种原因用X光的检测是无法显像的。

我使用针灸工具,直接深入到问题所在之处,用针将其扭转的筋理顺,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等于做了一个没有开刀的手术。是一个完善性治疗。

通过拨乱顺正,奇迹即刻出现,小孩不仅免除了开刀之苦,其颈椎问题也迎刃而解。患者家属有了意外的惊喜。

从这样的临床实践,进一步印证了钱学森系统论和整体观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医学的发展,人体科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于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途径,钱学森大师高瞻远瞩,他所强调的系统论,已经为我们在人体的探查与研究、医学的发展与途径上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一代大师钱学森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观念、他的品德,永远是指引我们在医学研究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前行的一盏明灯,憧憬未来,我信心百倍地看到,前途将会更加一片光明!未来医学研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必将迎来医学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