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5年07月17日
《伤寒论》方药加减应用精髓
□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临床上成方的加减是中医理论精髓——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观念的具体体现。经方,尤其是以《伤寒论》所载方剂为主的经方,因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故临床加减应用亦可收到明显疗效。《伤寒论》方剂的加减自有其一定的规律、方式和模式。
加减用药规律
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据症状有无加减 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每一个证候则因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可能单纯出现某脏某腑的病变现象。因此,所出现的症状时有时无,时多时少,治疗时除辨证立方外, 尚须随症加减。如根据有无小便不利症状加减茯苓或桂枝;小柴胡汤证心下悸、小便不利,及四逆散证小便不利都加茯苓;《伤寒论》174条方后“小便不利,当加桂”“小便自利,去桂也”。又如,半夏、生姜可止呕,凡呕吐多加半夏或生姜;如应见呕吐症状而反不呕者,则去半夏或生姜,如小柴胡汤证见“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
据或然症加减 疾病在其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的症状与病机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在证候的主症之外,常出现一些与该证候病机不相一致的症状,此时若单纯针对证候组方则不能消除与证候不一致的症状,必须在主方之外加用治疗或然症的相应药物。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伤气滞而致痞, 见表虚微恶寒者,加附子成附子泻心汤;小青龙汤证的渴和小柴胡证的渴病理不同,但都去半夏加括萎根,小柴胡汤证的咳、真武汤证的咳和四逆散证的咳病机也不尽相同,都随咳症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止咳。
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结合症状,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据病势加减用药 人体气机有升降出入的不同运动形式,发病以后升降出入失常,升降反作,以药物升降浮沉之性调整运动形式的失常。其中,欲升散外出者,当遂其病势,加升散之品外散邪气,使气机恢复正常。如小柴胡汤证见不渴外有微热者, 则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外散邪气。气机宜下降内入者,当去升散之品;肺气上逆作喘者,当助降肺气。如小青龙汤证内喘者,去麻黄之升散,加杏仁之苦降;桂枝汤证兼喘者,加厚朴、杏仁。肾气在下而反上逆者,则应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及理中丸证脐上筑者, 去术之壅补,加桂枝平冲逆等,均是据病机趋势加减用药,以恢复气机升降出入。
据体质加减用药 以病人体质为依据进行药量加减。如白虎汤、瓜蒂散提出“亡血虚家不可与”,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则“虚弱家及产妇宜减之”。四逆汤“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增至三两”。三物白散及十枣汤则规定强人量宜大, 羸人量宜小等, 都是以体质作为加减用药的依据。
据病情加减用药 临床用药以病情为依据加减用药,才能做到既祛除邪气,又不致误伤正气。同是少阴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同以姜附为主药,但通过药物及用量的加减,用于治疗轻重缓急不同的病证。
据或然症病机辨证加减 在疾病变化过程中有些症状的病理与证候病理一致,但表现有轻重主次之不同,必须对那些表现突出的症状加用针对该症状的、且与证候病理相应的药物;而在某一症状不明显时,则应去掉方中与该症状相应的药物。如真武汤证中,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干姜;理中丸证中,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痛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都是通过辨证进行加减的。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5-07/16/content_101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