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5年08月20日
县级中医医院政府投入政策待完善
>>调研
县级中医医院财政投入补偿现状
我们对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中医医院进行了调查,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所试点中医医院。
在财政投入与补偿方面,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对中医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的要求,但此次调研中仅有55所医院所在地区出台了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占27.8%。34%的调研医院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未全部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县级中医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调研发现,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尚未达到二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配置标准,说明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
对此,调研报告提出,政府要充分完善、落实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政策,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切实加大对中医医院投入力度。适当提高中医医院(或中医药)城镇医保报销比例,加大对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额补偿中医医院政策性负债,扶持中医专科专病和中药房建设等。
要不断通过中成药合理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医特色科室引进、培养骨干人员等多种形式培养符合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成立名中医工作室、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鼓励和支持师承人员取得相应学历与学位等多种形式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此外,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在慢性病、预防保健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要进一步鼓励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项目的开展与应用,不断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
>>专家观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
切实落实 政府投入责任
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做好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原则上,每个地市级区域至少设置一个市办中医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
进一步细化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对此,各地已经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如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财政补贴试点工作;对中医药门诊人次、中医药住院床日、中药饮片处方进行补助;建立中医药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等。
合理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落实医保对中医药服务鼓励政策。在规范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基础上,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适当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
在支付方式改革中,要充分考虑中医药和县级中医类医院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支付标准。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门通过区分县级中医医院类型、级别、服务特色医技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量等,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总额控制标指标,引导医疗机构运用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诊疗项目。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
政府对中医医院投入 在不断增长
纵观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于中医医院发展的投入,应该给背后体现出来的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扶持点赞。
数据显示,政府对中医医院的财政投入从2010年的144.7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92.08亿元,投资总额逐年增加,三年的年平均投入增长速度为9.89%,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为中医医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财政投入仍然存在着中西医不平衡问题。财政对中医医院投入的绝对值在不断增长,但中医医院财政拨款占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拨款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2012年中医院床均固定资产14.8万元,综合医院20.9万元,全国中医医院按开放床位计算,比综合医院少了374亿元。2012年中医院院均病床180.39张,综合医院院均病床198.38张,院均中医医院仅比综合医院少了18张病床,但政府给每家中医医院拨款662.90万元,给综合医院1572.74万元,综合医院是中医医院的一倍。
数字到了县一级,则又打了折扣。一般来说,全国县级中医医院获得财政拨款的水平仅为财政对中医医院院均拨款的1/3,院均每年约为220万元,比较于全国县级综合医院的院均平均财政投入600万元左右,县级中医医院又是县级综合医院的1/3。两个三分之一下来,县级中医医院发展的困难和与当地县级综合医院竞争的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中医医院包括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仍然前途光明。五年来,中医资源里最重要的中医医院病床数、中医服务里最重要的门诊量和出院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医院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个非常难得和可喜的情况。
中医医疗服务量的高速增长,一是中医医院自身发展能力和动力增强了;二是政府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加大了,基础条件得到了加强;三是医保和新农合等医改,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对中医医院的需求和病人来源。有很多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经验表明,依靠打造中医特色、建树优势专科,加强科学管理等措施,中医药在基层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