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发平台 >> 研发动态

黔药军团国内外市场攻城略地

2015年09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黔药军团国内外市场攻城略地


0编辑:云贵旅游地理

 

 

  传统民族配方成为药企武功秘籍

  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日渐成为时尚,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食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相关产品悄然兴起,中药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中药现代化”也成为中药业发展的新方式。
  作为全国知名的中药生产大省,贵州也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500亿元的目标,如何更好更快实现这一目标,“中药现代化”无疑成为最佳路子。

  ●“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同济堂、百灵药业、益佰药业……如今“黔药”广告的频繁出现,加深了消费者对这些药业公司的印象。

  不止是同济堂,贵州远程制药公司的抗妇炎胶囊、益佰药业的克咳止咳糖浆、威门药业的热淋清颗粒……贵州的不少药业公司都能拿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中药产品。

 

消费者对民族药种植充满好奇

  据统计,全省中药民族药制剂品种931个,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154个,91个民族药被纳入非处方药管理,40余个中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中仙灵骨葆胶囊入选中成药独家品种,2006年以来有抗妇炎胶囊等24个中药产品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目前,拥有“神奇”、“益佰”、“同济堂”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赤水金钗石斛、大方天麻、德江天麻、万山连环砂仁、安顺山药、织金竹荪6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现代化的包装方式结合贵州传统中药配方,贵州出品的中药在全国也走出了一条已成型且发展很好的路子,中药现代化在贵州的发展也比其他省份更快,黔药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大。”贵州省科技开发中心赵斌说。

  ●民族药研发成效明显

  “贵州的中药几乎都是民族药,且在民族药当中以苗药为主打。”据赵斌介绍,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所以有许多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族药配方,这也是贵州中药业的民族特色,而中药现代化便是将这些民族药推向全国市场的一个动力。

  贵州百灵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主管安斯扬说,如果只是以传统的中药形式出现,对于药品的出售将有所制约,而将药品进行便捷的包装,并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更易被消费者接受,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现在不只是苗药,对贵州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药配方开发,也成为我们的一个新目标。”同济堂项目部项目专员白菊说,对于中药新的研发,才能让企业更强大地生存下去,所以科研后盾也成为企业的一大支柱。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完成30个以上名特优品种的技术提升及深度开发。目前我省中药产业有省级以上中药研发机构和平台2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基本形成了一支从药物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

  ●中药材种植规模化

  “我省拥有种植中药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推进贵州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条件。”赵斌说,像天麻、刺梨、杜仲等中药,贵州都盛产。

  “我省还有不少公司和我们一样,并不制作药品,只是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中药。”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兰才武说,规模规范的中药种植对于中药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像任何企业的产业链一样,一些企业制药,一些企业种植,分工不同却可以加速现代化的发展。”

  赵斌认为,若是想要中药现代化在贵州的发展更好,推进规模规范的种植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由2005年的114.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近200万亩,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从2004年的19个发展到2010年的30个。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

  目前,全省制药企业1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6家,上市企业6家,有150家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车间)通过GMP认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制药企业从2005年的15家增加到2010年的2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