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五年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2015年11月1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五年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时间:2015-11-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朱蕗鋆


  •创建100个中医药特色优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2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将培养20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力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中医师总数的50%

  •在100所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群众中医药文化知晓率达到85%;把新乐伏羲台、石家庄植物园、藁城国御温泉等打造成为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区

  本报讯 (记者任 壮)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11月12日发布《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政策和机制明显完善,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文化品牌基本形成,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城市,率先成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

  规划确定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探索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有效模式。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内涵建设;创新中医药诊疗模式;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机制;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

  将创建100个中医药特色优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2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市、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建设,改造诊疗服务流程。在50%的综合医院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的“名医馆”。选择1~2所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工作。

  二是探索促进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中医慢病管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孕妇学校中医宣传教育、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小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探索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融合的平台;研究中医药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的流程和规范;研究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

  将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治未病”指导室。创建100个中医药特色优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2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治未病”指导室;对1000名家庭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中医药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三是探索深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体系。建立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深化中医师承工作,强化“西学中”教育,推进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面向基层开展多层次本土型人才培训,开展农村定向中医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县级中医医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探索开展中医药人员 “县管乡用”工作;开展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完善“首席中医师进社区”制度;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中医药人才扎根基层。

  将培养20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力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中医师总数的50%;招录一批农村高中毕业生到河北中医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集中学习,毕业后经考试合格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四是探索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的有效举措。完善投入补偿机制、中医药价格机制、中医药医保机制及中医医疗联合体运行机制;健全“西学中”人员准入机制;开展“互联网+中医药”试点工作;放宽市场准入,对于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门诊部不作布局限制。

  将选择2~3所公立中医医院,明确财政补偿倾斜政策,使中医医院床位补助达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对推广使用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医疗机构财政给予专项补贴。

  五是探索培育中医药文化品牌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模式;依托“12320”公益电话等资源,开发中医药微信公众平台;加大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探索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模式。

  将在100所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群众中医药文化知晓率达到85%;把新乐伏羲台、石家庄植物园、藁城国御温泉等打造成为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