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5年12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特派记者吴潇湘发自斯德哥尔摩 当地时间12月8日,晴光流转在空旷古典的诺贝尔炸药厂旧址大厅内,中文、英文、瑞典语交相更替,一场关于中医药的对话正在进行,对话双方为中国和瑞典的医学专家。这是瑞典主流科学界、媒体以及当地华人团体为欢迎屠呦呦及中方代表举办的一场招待会,主题为“了解中医—瑞典对话中医药”。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出席活动。
“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可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屠呦呦教授获诺奖的经验与启示。希望中瑞双方可以开展中医药方面的研究合作,一道携手共同造福于民。”受屠呦呦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致欢迎词时表示。
参加对话的中方代表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党委书记朱晓新、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福龙,他们与5位瑞典医学专家就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进展和优势、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科研方法和成果以及目前中药研究现状展开探讨,中方代表用生动的实例向所有在座瑞典专家学者展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与疗效、中药科研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令瑞方科学家频频颔首。
瑞典针灸学院院长Peter Torssell说,屠呦呦获诺奖的研究让他看到了中医药的力量与潜力,中医药确实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库。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除了需要把传统中医现代化,还应尊重中医古籍,屠呦呦团队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获诺贝尔奖将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研究带来更多启发。
“屠呦呦获诺奖令所有在瑞华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振奋,她实现了几代中国科学家的梦想,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更是不简单,令人钦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免疫学华人女教授潘嫱告诉记者,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的她曾选修过中医学,她认为,中医药要走向国际,走得更远,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只有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证明,才有足够的理由让人信服。
卡罗林斯卡学院的Lennart Hammarström 为该院免疫学顶级教授,喜爱中国美食,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饶有兴趣, 他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一项伟大的研究,看似简单,却造福人类,解除了上亿人的疾患。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非常好,三位科学家都实至名归。这才是真正的医学奖,其研究成果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这也是诺奖的本义之所在。”
瑞典各地的华人中医师都赶赴到此,屠呦呦获奖让他们对工作更充满信心,并且深信,由此,中医药将会在西方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中方科学家表示,中医药历数千年发展至今,是一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医学科学。今后愿与瑞方尤其是卡罗林斯卡学院进行中医药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