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中医药与百姓越贴越近

2011年01月1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回眸这五年

 

中医药与百姓越贴越近

 


 

健康报 

 


 
□本报记者 崔 芳

 

 
  中医药、食品药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点滴进展都能让我们更健康、舒心。今天,在2011年全国中医药卫生工作会议、2011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接点上,本报回顾梳理了5年来最能影响我们生活的那些进展,并采访了普通读者,请他们说一说对未来5年的期待。

  盖新楼  扩床位  迎病人

  用服务回报青睐

  新门诊楼奠基才过去没几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办工作人员关玲就已开始憧憬:“等新门诊楼盖好了,我们就能接诊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了。”

  “等新门诊楼盖好了”是最近该院职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近几年,来该院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门诊量急速增加,前几年盖好的门诊楼很快就不够用了。“去年,我们门急诊总量已达206多万人次,日均门诊量约8000人次。”关玲说,需要盖楼是好事,说明病人越来越相信、喜欢中医,医院也要想办法改善就医环境,对得起大家的青睐。

  盖新楼、扩床位、迎病人,在过去的5年中,这样的场景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疗机构。据统计,从2005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中医类别医院从3009所增加到3299所,增长9.6%;床位从31.5万张增加到44.93万张,增长42.6%;门急诊人次从2.26亿增加到3.28亿,增长44.96%;出院人数从611.53万增加到1208万,增长97.54%。此外,还有10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治未病”服务试点。

  有接触才有了解,有疗效才更信赖。最近的一项专门调查结果显示,88%的民众接触过中医药,53%的民众看病愿意首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攻坚  克难  救急

  为患者雪中送炭

  艾滋病西医治疗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遇到科研和治疗难题总愿意与中医同道聊聊。“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在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难题面前,真庆幸我们还有传统医学提供智慧和经验。”李太生说。

  李太生所说的难题包括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使用药物延缓病情、让免疫功能重建失败的艾滋病患者恢复免疫力、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俗称“鸡尾酒疗法”)杀灭活跃的艾滋病病毒后进一步清除潜伏的病毒储存库。(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彻底攻克艾滋病。”李太生说,这些正是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研究学者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听老朋友王健说,中医在第一个难题上已经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这真让人兴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科技部中医治疗艾滋病课题组负责人王健在一旁笑了:“我们希望能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西医强的地方我们不要碰或者少碰,尽量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

  扬长避短,雪中送炭,王健的思路反映了过去5年来中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的方向。据了解,5年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应急救治能力明显提高。全国共开展了61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和3453个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疗效。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

  留经典  传经验  壮人马

  为传统医药保根续命

  当30位鹤发童颜的传统医学大师获评首批国医大师时,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激动地上前一一握手祝贺;当年过九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坚定地说出“我还能再带几个徒弟”时,出席路志正从医70周年大会的来宾们忍不住长久地鼓掌;当藏医药泰斗旺堆冲破流派和门户之见,首次为五大藏区藏医师教授毕生所学时,学生们自发排起长队,手捧哈达向他深深鞠躬……

  过去5年中那些温暖的瞬间,很多与传统医药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为了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首届国医大师评选出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批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相继组建,一批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得以整理,仅2010年,就有400种重要古籍文献得到整理,181位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得以建立,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综合服务平台成功搭建,《国医大师传承研究精粹》结集出版。

  随着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制度建成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中医药人马渐趋强壮。据统计,2005年~2009年,高等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从38.5万人增加到52.7万人,增长了36.9%;重点学科建设点由93个增加到323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得到重点加强,中医药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走四方 走近些 走出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

  顺利组织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营行北极边防站活动后,去年,为期3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圆满收官。3年间,这辆中医药宣传“超级大篷车”行程10万公里,走遍了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市),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多;共举办各类活动366场,直接参加现场活动的群众达160多万人,相当于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5000人参加的大型现场活动。

  去年9月,以“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为主题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新一轮活动再次拉开帷幕。主办方笑称,如果第一轮是“走四方”,那么这一轮就是“走近些”。

  过去5年,中医药文化就这样大范围、更贴近地走进了国人的生活。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也在沿着厚积薄发之路走出去,让更多外国人认识了自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两部中医古籍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如果在国际疾病代码最新版本(ICD-11)上加入中医的名词,就意味着在把中医原汁原味介绍给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和其他的医学体系找到了一个共通的语言、一个大家可以互相理解的对话平台。”在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新闻发布会上针灸专家黄龙祥的愿望,如今已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