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6年03月23日
3月21日,潘丽婷(左)向大一新生介绍中医药知识。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新华社福州3月2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姝君 林凯)热播电视剧《女医明妃传》掀起了一股“中医热”。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女大学生们也在校园内开设了一家中医馆,除了开处方药等业务由有资质的医师、老师代劳,这家自负盈亏的中医馆,日常经营全都交由一群在校学生打理,被老师、同学称之为象牙塔内的“女医明妃”。
走进这间中医馆,厅堂内弥漫着浓浓的中草药的味道,墙上挂着人体穴位图及扁鹊、华佗等名医的画像,馆内设置古色古香,典雅别致。柜台前,药学院大三学生、“馆主”潘丽婷在和团队成员开会,总结一天的工作。
校园中医馆创办于去年年底。潘丽婷介绍,由于大学城远离市里主要的中医医院、诊所,看病路途远、耗时长,而学校里这么多优质的医师资源却难以有效利用,何不在校园内成立一家“中医馆”,一来可以免去路途奔波之苦,二来也是学生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
正是冲着这个商机,几位女大学生在校方的帮助下,创办了这家校园中医馆。除了开处方药、抓药等业务由有资质的医师、老师代劳,日常进药、管理、经营、煎药等全都由20余位学生打理。
“中医抓药必须十分谨慎,来不得一点马虎。”潘丽婷坦言,同是开医馆,自己遇到的困难并不比明代女医师谈允贤少。
最初,由于对新设备不熟悉,潘丽婷几次把代煎药煎稀了,无法发挥药性,作为领头人,她只好掏钱补上,重煎一份。上学期末,一位来抓药的客户出示的处方里写了一味“芍药”,抓药的同学没多问就抓了赤芍,审核环节中被老师发现,吓出一身冷汗——根据客户的方子,人家要的应是白芍,赤芍和白芍的药性不同。
这些事让潘丽婷如履薄冰,也让她深深认识到,医者必须时刻保持谨慎细致,因此每晚给团队开会,除了总结工作,反复强调的就是安全生产。
林舒是中医药大学的讲师,也是中医妇科学的执业医师,自从创办了中医馆,林舒也定时来此坐诊。“过去中医知识的传播多是靠实践,跟着师傅认药、抓药,从小耳濡目染;现在医学生则多是从书本中学到理论知识,再去临床实践。”林舒说,中医馆成立后,学生跟着老师抓药、煎药,跟师研究病人病理,真切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目前,中医馆还在起步阶段,潘丽婷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在团队的经营下,把它办成大学城内首屈一指的中药诊所,写出自己的“女医传”。
3月21日,潘丽婷(左二)指导团队新成员、中医学大二学生张婷婷为前来抓药的学生收银入账。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右)在校园内向指导老师林舒学习辨识中药材。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右三)与团队成员开会分析医馆运营情况。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在药房内抓药。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前)和团队成员在药房一起调配中药。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左)指导新加入的中医学大二学生史超(中)、张婷婷打理医馆日常工作。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中)在指导团队成员核对即将放入煎药机中的药材。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左)协助骨伤专业大三学生郭宏坤为一名患者推拿。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在药房配制中药。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3月21日,潘丽婷(后左)向指导老师王洋学习给患者把脉。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