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山东省建起符合传统文化的中医传承模式

2016年05月2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山东省建起符合传统文化的中医传承模式


时间:2016-05-24 

来源:人口导报 

作者:耿强 宋吉男


  人口导报讯“历代中医药名家独到的技术经验,需要一代代后学者长期跟师实践,通过口传心授、反复揣摩才能逐步领会,掌握真谛。”5月17日,在济南召开的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第四批师承工作拜师大会上,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医生杜全红向指导老师敬茶、献花、行拜师礼后兴奋地说,中医师承教育犹如雪中送炭,给了他信心和希望,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师承教育,这个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如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天的拜师大会上,共有256名继承人像杜全红一样,向128名指导老师敬茶、献花、行拜师礼。我省两位“国医大师”张灿玾、尚德俊通过视频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寄语。


  自2012年起,我省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在5年内遴选5批1000名指导老师、2000名继承人进行省市县乡村五级师承人才教育,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品德优良、中医药技术精湛的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现已遴选四批,指导老师共856名,继承人共1712名。目前第一批406名继承人已完成了学习任务,即将进行结业考核,第二批428名继承人也已完成了前两个年度的学习任务,第三批430名继承人也进岗学习满一年。通过学习,继承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均明显提高,在各自的专业均取得良好的医疗、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承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拜师仪式在全体继承人齐声朗诵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洪亮誓言中礼成。“能给充满活力的青年中医药工作者当老师,是信任、是嘱托、是荣幸,更是责任、压力和义务。”参加会议的指导老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杨传华说。

  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刘绍绪出席拜师大会时说,中医药学具有实践性、师承性强的特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老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下来,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他强调,培养中医药人才,要巩固树立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注重中医药的文化修养,遵循中医医德的规范,确立中医药防治结合的思想,思辨模式和治学方式,励精图治,自觉于加强医德和学业,自觉于追求更高境界。他要求,继承工作要做好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有悟性、善思辨、医德好的培养模式。特别是要注重跟师学习,研读经典和临床实践的三个关键环节。要抓住“一个关键”、重视“两个环节”、处理好“三个关系”,切实提高带教质量。“一个关键”就是跟师临床实践。“两个环节”就是阶段考核和结业考核。“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导师传授和个人努力的关系;三是师承学习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会上,农工党中央常委、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新陆,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贾青顺分别就做好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和中医药文化进行了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