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华侨华人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

2016年06月0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华侨华人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



2016-06-04 03:24: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前景广但非坦途

  中医药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入了日本、中亚、西亚等地区,目前已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使用针灸疗法。随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赢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奖,“中医热”正在全球持续升温。

  在美国,近年来中医药逐渐在医疗保健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地区率先确立了针灸的合法医疗地位。目前,全美50个州中已有44个州批准颁发针灸执照。

  来自西雅图的针灸师陈佩珊女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自己从业已有17年了,目前已在西雅图开了两家诊所。

  陈佩珊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后来对中医产生了兴趣,由于父母都在西雅图生活,她到西雅图后就直接进入了中医学院。她的身边,华人中医师很多,连美国人也看到了针灸的作用,“这里最大的针灸诊所还是美国人开的。”而在政策方面,陈佩珊表示:“在华盛顿州,只要你有足够的学分和中医学院毕业证,通过国家级的考试,就可以申请执照行医。而且,很多保险公司会支付针灸治疗的费用。”不过她也补充道,“加利福尼亚州有自己的执照考试,应该是考试最难的州了。”美国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比较肯定,多数州都以各种不同形式为针灸开了绿灯。

  除了美国之外,英国是欧盟国家中第一个提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但经过十多年的抗争,中医药立法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荷兰虽然还没有为中医立法,但中医几乎获得了所有的医疗保险公司认可。瑞士将自2017年起推广全国性的中医考核,只要通过该考核就可获得中医师的资格证书。法国主流医学界将针灸与草药疗法定性为“软性医学”,注册针灸师已经突破万人,针灸专业培训学校有10余所,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中医至今未被纳入法国国家医疗保险的体系当中。

  可以说,在海外华人中医药从业者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其国际化之路仍非坦途。

  华侨华人共搭桥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张应龙指出,很多华人与西医在沟通上可能存在障碍,但对中医比较熟悉,所以中医药对于服务海外华人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当地人主要对针灸比较感兴趣,有些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看中医能有所改善,因此中医药也受到了欢迎。

  陈佩珊中医诊所的患者中也有很多美国人,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医,很多美国人只要看到了效果,就会来治疗。”这些需求促使中医药在海外迅速发展起来。

  而华侨华人更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天然资源和重要力量。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大会上,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指出,除了中药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之外,广大华侨华人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大发展架起了桥梁。以华侨华人为纽带向世界推广中医药服务和文化,这将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支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接受采访时也表明,在国际上,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力军,发挥他们的力量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正如陈佩珊对未来的感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长久,我做中医是因为喜欢中医,所以会一直做下去。以后,我有可能也会去做义工,就像无国界医生那样。”她对中医的热爱只是海外华人中医师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华人中医师担当中医文化传播的使者,才推动着中华医学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青睐。

  将行动落到实处

  对于此次中医药大会的举办,张应龙认为:“这次大会加强了对中医药的宣传,凝聚了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从业者的力量,摆出了一些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他也补充道,这次大会对于中医药的海外推广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但更重要的是会后如何跟进。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把中医药事业发展得更好。

  张应龙认为,医药是技术性很强、条件比较严格的行业,海外华人职业医师可以通过建立行会的纪律,来管理海外现有的中医职业。如英国中医药的发展曾非常繁荣,鼎盛时期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但鱼龙混杂的中医药业及其中医误诊和不良疗效案例引来了英国主流媒体众多负面报道,使外国患者接受中医就诊的数量骤减。因此,协会也可以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对非法行医进行打击,这样才能维持中医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在搭建海内外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外华侨华人也可以与国内联动助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对此,张应龙举例称:“比如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国内的原材料数量不稳定会影响中医疗效,因此需要国内对中草药供应制定客观标准,严格把关。此外,国内也需要加强中药研发的能力,这对于提高中医的声誉、拓展市场都有重要作用。”

  张应龙还指出,可以利用国内的力量,组织权威医生前往海外为中医提供培训,提高海外中医药从业者的水平。国内医疗机构也可以与国外对中医药持较宽容政策的政府和海外华人联合,加强沟通合作,促使他们开放市场,有序行医,维护中医在国外的声誉。(来源:中新网))


netease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