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以文化提升中医世界影响力

2011年01月3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上,中医如何在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走向世界,引发与会各领域专家学者热议——

 

以文化提升中医世界影响力 

 


 
本报记者 陈斐然 

 

 


 
  “中医的基础是物质?中医现代化就是要把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搞清楚吗?”在1月22~23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上,国医大师陆广莘首先将问题抛出。

  此次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与会专家认为中医要走向世界,不能盲目地按西方科学模式改造中医,要“正本清源”,通过文化提升中医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为此,来自中医药界、哲学界、文化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

  中医国际化的价值不在趋同、在原创

  对于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陆广莘回答说,中医的研究对象与基础是生命,远远高于物质。在他看来,中医不是疾病医学,不是物质科学,不是认识论。他说,中医在近百年来被严重扭曲,中医要走向世界,首先要破除对西方物质世界认识论、物质论的迷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说,现在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和商榷,即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化,都只存在唯一的正确和合理性,进而得出唯有对中医药进行改造、使之与世界其他医药学理论和应用方法同化,才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结论。他指出,从2009年《中国现代化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上,我国文化的现代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排名很不相称,究其原因,是文化的现代化和竞争力、影响力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密切关系,认为文化只有现代化才能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观点可能是一个误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说,认识生命,要把哲理、医理、艺理打通,哲理启发生命的智慧,医理维护生命的延续,艺理陶冶性情。三理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因此要把中医从术的层面,提高到文化这个层面。中医是一种原创的文化模式,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标杆,为世界贡献了一种区别于西方医学思维和方法论的学术范式和生命观。

  中医要“正本清源”

  专家指出,人类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由于中医人文方法与西医科学方法论的差异,导致中医盲目模仿西医,将方剂简化为药物,将自然生态下的药物分析为化学成分,使中药方剂的整体思想被割裂,西医的“疾病医学观”取代了中医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使中医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服务技术被淡化,中医现代化和技术化使中医药的文化特质淡化。因此,专家呼吁中医若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正本清源”。

  陈其广提出,目前部分青年人群中出现了对中医药认知意愿和认知能力消退的现象,因此做好国内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普及应用是做好中医药走向世界工作的基点。

  专家们认为,中医药最难能可贵的应该是形神合一、阴阳调和、正气为本、与环境和谐的生存质量健康观;“简、便、验、廉”的治疗技术;自然生态的动植物药和统筹兼顾的方剂;顺其自然的养生保健;以调神为先、祛邪扶正、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以一贯之、以简驭繁、行之有效、思维独到的方法论等优势。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也在提示我们,医学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治病,而是应当回归到人类原本的生活,回归到“人”这个主体,回归到如何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文化引领中医国际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和核心精神,集中通过医药表现出来。近些年来,无论是自觉地学习还是被动地接纳西方,中国在生活方式、习俗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许多理念、许多学科的价值判断,都已经日渐疏离本民族的习惯和传统理念,中医药更是如此。

  虽然前些年产生了国学热,但积重难返,必须重视中医学在几十年传统知识教育和中国文化精神失衡的大背景下的境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不断加强。外国人在学习中国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文化,这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走向世界的格局。他认为,在文化上,应当让中医药成为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之一,从中华大文化的角度,深化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学的理解,学会与中医文化对话,促进中西医文化的交流。

  此外,楼宇烈认为,让中医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应当把中医提升到中国养生文化的高度来加以衡量,而不应局限在中医本身。他认为,中医包含在中国养生文化之中,应在中国的养生理念指导下向世界推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