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中非外交论坛:共促中医药产业发展

2016年08月1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非公共外交论坛召开 共促中医药产业发展



2016年08月11日 10:46:1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晏珊)近日,“中非公共外交论坛”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中非与会者围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稳步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激烈讨论,旨在落实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促进中非双方相互理解和友谊,进一步加强中非双边合作。



图为会议现场

    原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表示,当前中非关系在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等方面有了重大发展,但也存在着缺乏相互了解的明显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加大民间外交和人员交往。一方面政府要搞好顶层设计,大力组织和推动公共外交;另一方面,所有中国人,不仅仅是政府官员,包括专家学者、媒体人员、援外工作者,甚至个体商户,都应把自己当做公共外交的主体,自觉地进行公共外交活动。”

    会上,作为民族瑰宝,国际文化交流纽带的“中医药”成为热点话题。在中非卫生合作与民族医药交流论坛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医学博士研究员朱晓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走向国际,不仅挽救了数以千计人的性命,还带动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政府和国外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和产品交流合作。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与国外政府及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合作协议达85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中医药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

    “中医药学是生命之学、健康之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会长、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邱德亮介绍,自2014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提出“中医外交”以来,一些外国政要和外国媒体记者团体就陆续来华体验中医药,并开展“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中医药干预试制项目”,不仅增加了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还共同打造了一个交流互鉴、人类共享的健康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以中医药为契机,各省及各类组织开展对外交流动作频频。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任委员、驻新西兰、瑞典大使、外交部翻译室原主任陈明明表示,由外交部直接下派任务组建的中医药对外访问团队,体现了中医药在外交活动中日趋重要,该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而中非卫生合作与民族医药交流论坛,将让更多民众知道青蒿素的“根”源自中国的传统医药,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

    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凯介绍,本次论坛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办,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协办,吉林佳佳健康产业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及广誉远药业集团支持。据悉,出席论坛的主要嘉宾有:中国驻肯尼亚前大使郭崇立、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邱德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所书记朱晓新、埃塞俄比亚亚德斯亚贝巴大学医学教授约翰内斯·德布鲁、坦桑尼亚卫生和社会福利部医政司负责人李格、坦桑尼亚穆希比利医科大学传统药物研究所负责人伊斯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