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社区突围 筑牢中医心理学根基

2016年11月2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日前,艺人乔任梁的逝世再度引起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中医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有什么特色与优势,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过那些阻碍?本报记者专访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汪卫东,揭开中医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社区突围 筑牢中医心理学根基


时间:2016-11-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黄蓓

 

 


  心理疾病的治疗,历来被认为是西医的专长,但事实上,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与理念,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诊治技术,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心理学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汪卫东认为,中医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建设不完整,临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问题,亟待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六年探索,汪卫东找到了一条从社区突围,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的中医心理学发展道路。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问:中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具体有哪些治疗手段?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医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睡眠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在《女医明妃传》中火了一把的祝由之术,也可视为一种传统中医心理疗法。一些传统的中医身心调节术,如按摩、针灸、气功,或是传统的中医心理疗法,如情志相胜疗法、暗示疗法、归根心理治疗等也能治疗心理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汲取中医理论的思想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也被认为是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手段,如我倡导的低念导入疗法—“TIP”技术体系、孙泽先的归根心理疗法、张伯华的中医认知疗法、朱建军的中医意向对话技术等。

  问:中医心理学与西医心理学的差别在哪里?中医心理疗法在治疗方面又有什么优势?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与西医心理学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理论渊源也不相同,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西方临床心理学进入中国本土以后,必然要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影响,才有可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中医心理学才得以形成。

  二者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中医心理学主要运用东方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具象思维形式,而西方临床心理学则主要运用西方的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此外,二者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中医心理学主要研究临床心理学本土化与本土心理治疗方法,构建与完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并逐步与世界临床心理学体系融合。中医心理学既是对中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是对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中医心理疗法方法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特点,更能够满足中国人的心理治疗需要,治疗的阻抗较低,大多能够取得让患者较满意的疗效。

  形神不兼备阻碍中医心理学发展

  问:目前中医心理学发展有无遇到困难?

  汪卫东:经费短缺与人才短缺是目前中医心理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用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古已有之,但直到80年代中叶王米渠先生的《中医心理学》问世和第一届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的召开,才宣告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到目前,中医心理学才刚刚完成独立学科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加上中医心理学的研究难度,一时还能以获得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加上研究经费匮乏,专门从事中医心理学的临床专业人才不多,大大制约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问:为什么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起步晚,发展得不到重视?

  汪卫东:一是过去的中医研究中,总体上忽视或者轻视了“心主神明”或“脑主神明”的作用,一味强调中药和针灸的化学和生理作用,过度强调了形态对功能的影响而忽视了神志和情志对功能的影响。

  二是由于中医学学科分化严重滞后,一些学科带头人物缺乏对新学科、新领域的开拓理念,不善于大胆引进新方法、新技术,阻碍了中医学中一些具有光明前途的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弱势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医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

  问:有什么发展建议呢?

  汪卫东:要解决以上问题,最根本的是需要提升学界业界对中医心理学的重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另外,形成国内外中医心理学的国际科技合作合力,发挥团队作用,对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

  问:作为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您有什么好的发展经验可以分享?

  汪卫东:从社区突围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要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这是六年来我在蒲黄榆社区开展中医心理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总结的一点心得。

  六年前,我与北京市丰台区社区管理中心签订了“北京市中医心理学社区培训基地”的协议,并在蒲黄榆社区开办中医心身调节俱乐部和中医睡眠门诊,用中医传统功法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帮助居民们解决心理障碍和失眠问题,也为中医心理学的科研工作积累了病案信息。将来我们还会在丰台社区开展更加落地的研究工作,以社区临床心理治疗为基础,着力加强中医心理和睡眠医学方面的治疗设备研究。

  与此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中医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培养周期长,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发展需求迫切,基于此,我们着重开展中医心理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社区中医心理人才。未来我们将以丰台社区医生培养为中心,培养社区专科的中医心理医师与治疗师,并对全部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把丰台社区打造成为全国社区中医心理普及推广的中心社区。

  问:从三甲医院到社区,您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汪卫东:心理落差难免会有,刚在社区推进中医心理学项目的时候,我自己也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大材小用”的小情绪,然而在为社区医生进行中医心理学相关培训时,我感受到了社区医生对中医心理学这个新学科、新知识的渴望与接纳,在逐渐收到居民们的疗效反馈后,我就逐渐转变了态度,社区的临床工作积累同样能为科研工作夯实基础。

  目前,我国心理疾病防治形势严峻,而社区卫生机构就在居民身边,社区医师一般具备较高的亲和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疾病筛查治疗、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医生能够放下身段走进社区,走进基层,在那里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