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民间疗法 >> 民间疗法

中医民间外治疗法登上“大雅之堂”

2016年12月2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民间外治疗法登上“大雅之堂”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国家政策对中医发展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濒临失传的中医外治疗法得到了挖掘和保护,并在现代临床中不断创新,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古色古香的治疗室里,73岁的病人张有胜俯卧病床,一名年轻护士手握两束红柳条,在他的背部和腿部有节奏地敲打。“很舒服,觉得浑身都通畅了。”张有胜说。
  “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治疗方法,俗称‘条打’。”甘肃省中医院外治科主任金富坤介绍,古时候中国农民在劳动时遇上病痛,便采摘柳树的新鲜枝条,扎成两个“条把”,持续拍打身体部位,来舒经活络和改善血液循环。
  张有胜告诉记者,他患腰椎骨质增生30多年,腿抬不起来,只能小步走路。过去一个月,大夫结合条打等多种治疗方法,帮他减轻了病痛。“已经好多了,腿也迈开了,还有两天我就可以出院了。”他说。
  “民间外治疗法的一大特点是就地取材,如圆形沙袋捶击法,是用棉布将圆形石子包扎成袋。这些外治疗法的辨证运用能明显提高疗效。”金富坤说,民间外治疗法历史久远,中国秦汉以前就早已应用,因为简便易行而深受农民欢迎,而且在历史更新换代中不断推广盛行。
  金富坤介绍,民间外治疗法看似简便,取材用料却十分讲究,深藏中国的民间智慧,“选用的红柳条必须是直的,而且是在冬春季节,因为这个季节的枝条韧性好”。
  然而,由于现代医疗科技进步,曾经广为流传的外治疗法在民间已经难觅其踪,有的甚至濒临消失。“原因在于,疾病的治疗走向医院,以我国目前法律,民间疗法只能针对操作者个人,许多民间疗法没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得不到医疗机会认可,使其生存失去了土壤。”金富坤说。
  近几年,甘肃省对条打疗法、圆形沙袋捶击法等多种民间濒临失传的治疗技法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并纳入科室正常治疗,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金富坤多年从田野调查、查询古籍和网络搜索等途径,寻找民间有效的外治疗法,再通过视频录制进行分类保存。
  “再有效的疗法,不在临床推广,就没有生存力。”金富坤介绍,2013年甘肃省中医院成立外治科至今,开展了300多种外治项目,挖掘濒临失传的20余种民间外治疗法。目前,前来接受民间外治疗法的患者也逐渐增多,从每天最初的两三人次,增加至20多人次。
  “许多民间疗法在古籍上仅是只言片语,我们只好在临床中探索试验,将确有疗效的方法运用于实践,对不知甚解的疗法进行了探索创新。”金富坤介绍,只有实现常态化应用,将民间外治疗法上升为理论,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智慧”才会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