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7年02月12日
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匠心尽在一药
2017年02月10日 09:2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胡靖国 刘翔霄
原标题: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匠心尽在一药
6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柳惠武堪称“身怀绝技”,掌握国家保密配方中药“龟龄集”的传统制作技艺。非遗展演时,他会向外界展露技艺的“冰山一角”。看到药泥经他手飞速变为颗粒均匀的小药丸,在场众人总是赞叹不已。
“药丸直径仅3毫米,熟练制作却需3年。”柳惠武说,这还只是基本功之一。
需花费长久时间和心力的,是药品的配伍与炮制。
“龟龄集有28味药,分别取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五种颜色、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中医五行理论。其中包括红色枸杞子、黑色熟地黄、青色淫羊藿叶等,对采摘时节、生长地点等都有严格要求。”柳惠武说。
按照传统,柳惠武配药都在子时,因夜深人静更加专注。
配伍完成,炮制则成为决定药效的关键。
据介绍,“龟龄集”传统制作工序有大小400多道,要经过烧炭法、火燔法、土埋法、银锅升炼以及水浴法等。炮制细节须经口传心授、长期摸索,才能达到精准炮制的要求。
龟龄集制作要用到地黄,地黄的炮制要过“二九一十八道关”,辅料醋膏也要经3年的“冰捞日晒”。小到姜炭炮制,都容不得一丝疏忽。
“干姜放进特制砂锅,密闭。锅外均匀涂抹泥巴,放置火炉上烤制24小时。锅上泥巴是用常年见不到阳光的深层土加草和成。火候把握至关重要,太过则炭化,失去药用价值;不及则不能成炭,止血功效不佳。烤制中需要来回翻砂锅。”
柳惠武说,传统炮制工艺要严格遵循,“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药效如初。
好药伴随时间推移而生,也练就了一代代本领过硬的老药工。柳惠武说,“过去没有温度计,老一辈凭借眼看、手摸,对升炼温度的判断正负不差一度。”
他也希望,在自己这一代,古老中医药炮制技艺的传承能更加系统。
从14岁进入药厂做临时工、学认中药材起步,到自学药书倒背如流,再到后来从众多药工中脱颖而出,柳惠武没有停止对中药炮制的思考和研究。他习惯于边实践边学习边记笔记,几十年来,家里、办公室的笔记本已有上百本。笔迹清晰、字体端正,一笔一画都记录着这位非遗传承人对中医药的专注和热爱。
几十年间重复做同一件事,有人会觉简单而枯燥,柳惠武却不感厌倦。在他看来,“认真做好一件事,一辈子都不够用,这也是中国非遗传承人所共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