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本经》: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2017年04月1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本经》: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石恩骏

 


  “茵陈,味苦。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本经》)

  热结黄疸者,面、目、身肤熏黄,小便黄赤为其特征,多因时气疫毒,郁蒸中焦,湿热之邪浸渍,加之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脾胃肠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胆液渗溢肌肤,所谓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仲景茵陈蒿汤主之。此方用茵陈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煮取3升去滓,分温3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黄,湿热从小便去也。茵陈苦寒清热,利湿退黄,是为本方主药。千余年来凡湿热结聚黄疸,无不以茵陈蒿汤为主治。

  茵陈苦寒清热利小便,疏利肝胆,兼具芬芳辛透气息,既为退黄疸专药,又为透解三焦湿遏热邪之正药也。《本草经疏》谓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本草正》谓其“解热滞,疗天行时疫,热狂头痛,利小水……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余知温热病凡九种,除燥邪所胜者外,茵陈并皆宜之。卫气同病,气营同病勿论,凡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发热不扬,午后为甚,发热夜甚,夜热早凉者,特别挟秽浊与痰湿者,小便不利而黄赤,大便不利而黏滞,胸痞不饥而呕逆,心烦口苦,汗出黏衣者,茵陈尤其所宜。

  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所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身热肢楚,胸闷腹胀,无汗神烦,或有热汗不退,溲赤便秘,或泻而不畅,舌苔淡或厚腻或干黄,以及暑温时疫、颐肿、咽痛、吐泻、疟痢等。但如原方所嘱:方中药生研细末,每服3钱,开水温服或神曲糊丸,开水化服之法,其药力轻弱,必然不利湿热清利,当用汤剂服之。《圣济经》载“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千金方》载“卒然贼邪,须汤以荡涤”,此之谓也。余用三仁汤治湿温初起,邪气流连气分及暑温夹湿,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用藿朴夏苓汤治身热不渴,肢体倦怠;用连朴饮治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小便黄赤,均加茵陈以增清热利湿、宣畅气机、逐秽涤痰功效也。余用蒿芩清胆汤治暑湿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方中所用青蒿,余皆以数倍之茵陈代之,则少阳胆经郁热痰浊或从表散,或从小便出,气机通畅,诸症向愈也。

  至若温病初起,心下郁闷不舒,烦躁懊恼,虚烦不眠,不欲食,小便黄,用栀子豉汤加茵陈;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小便赤涩,大便干结,普济消毒饮加茵陈;素体虚弱感受暑湿,头痛无汗,口渴困倦,心烦,小便黄少,《脾胃论》清暑益气汤加茵陈,均为余所常用也。又《伤寒温疫条辨》之升降散及其加减变化之十五方,所治诸多疫病及四时温病,多有湿痰秽浊滞于体内,多宜加用茵陈清利之。

  《医方集解》谓:“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茹。”此论临证确乎可行,然未识得茵陈至春早发,青青郁郁,阳春三月大盛,肝木之气雄浑,可理脾胃土家痰湿壅结,实为痰证治本之用药,怪病种种因痰而致者俱宜茵陈。膏粱厚味酿生痰浊,流溢五脏则变证百出,自属内伤,发病最广。如咳嗽痰多白黏,湿痰犯肺也;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痰阻气机,胃失和降也;头眩心悸,痰浊凝聚,阻碍清阳也;肢体困倦不欲食,痰湿困脾,运化失司也;口渴饮水不解,多饮更甚者,痰热郁阻中焦,水津不布也;呕不能食,头痛眩晕者,肝风挟痰也;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痰热上扰也;癫疾频发,痰浊蒙蔽清窍也;两手臂疼痛,或四肢浮肿,痰湿流于四肢也;眩晕,耳鸣,口眼蠕动,皮下结核,梦寐奇怪,老痰所结也;皮疹迁延难愈者,痰欲外透而难彻也;咽中瘀塞,便溏不爽者,痰热上壅而下流也;皮肤紫癜,咳痰不休者,痰热内逼动血也;痤疮满脸,皮肤粗糙油腻者,痰热外壅而内忍也;妇科黄白带下不孕者,痰热壅于胞宫也。总之,痰证种种难以尽述,所用二陈、温胆、滚痰、定痫、茯苓丸、贝母瓜蒌散、半夏白术汤,诸多方药,培土与化痰兼施,清热与利湿并用,多有适用茵陈者,兼郁热者尤其适用之。至于寒痰冷饮,温化方中自可相应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