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7年07月04日
让中医养生回归为国人生活方式
——写在中医中药中国行十年之后再启程之际
时间:2017-07-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十年,中医中药中国行,一个响亮的名字穿越神州大地。
这是力挽狂澜的十年。十年前,“废除中医”论调尘嚣再起,由23个部门共同发起的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应时而生,正本清源,传递信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强化了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砥砺前行的十年。中医药知识扎根基层,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中医药服务走进百姓身边,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种子在人民心中开花结果。
因果转换,十年后的今天,中医药科普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中医药发展有了国法保障;《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表,向世界宣告中国坚定发展中医药的决心。
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过的十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让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有了更高期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让中医药科普结出新硕果,就要让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上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知识方法“活”起来,彰显时代价值,释放文化魅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老百姓从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到自觉形成中医养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
让中医养生回归重新成为国人生活方式是大势所趋,顺应了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时代需求,有助于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是民心所向,有助于满足百姓日常保健、防病治病的需求,让百姓重新习得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用中医方法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是世界期待,有助于为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破解世界性医改难题交出中国答卷。
普及中医养生健康生活方式,也对中医药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转化成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就要善讲故事,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七情、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学理论转变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表达,要善用电视、互联网等贴近百姓的技术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
普及中医养生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任重道远。离不开常态化科普宣传工作机制,离不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支撑模式,更离不开一批有真才实学、善于把中医药理论通俗化、热爱科普、甘于奉献的科普专家队伍。既要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科普专家等组成的“国家队”,也要组建省队、市队、区县队和社区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中医药科普队伍,最终让每一位中医人都成为中医科普人。
跟不懈努力传播弘扬中医药的日日夜夜比,十年或长;跟几千年的中医药历史比,十年或短。十年春风化雨,十年润物无声。我们不妨期待,又一个十年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养生重新回归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健康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