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7年11月04日
四川初步形成中医药三产联动新型模式
2017年11月03日 中国制药网
四川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称誉,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受群众欢迎。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5485家,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服务为补充、民族医疗服务为特色的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10月31日,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去年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创新高: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00余万亩,年产值160亿元;中药工业及健康衍生品生产制造业主营业务年收入892亿元;全省88%的县(市、区)设立了公立中医院,9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
近年来,四川省确立了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把中医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实施兴医兴药并举,已初步形成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
省、市、县全力推进,构建中医药发展“快速通道”
近年来,四川省相继成立四川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先后印发关于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一系列发展规划,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列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十四个重点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健全省、市、县中医药管理体系,所有市(州)设立了专门中医药管理机构,各县(市、区)中医药管理机构同步完善。
为全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四川省对中医药特色品种、基地、工程、企业和项目加大补助与奖励,支持在中医药健康领域采取市场募集、政府引导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对省级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加大融资支持和利率优惠。简化在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方面的审评审批程序,实行“非禁即入”。
四川省鼓励省内各级医疗机构加大对川产GAP药材、中成药品种的采购使用,支持进入国家和省级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药物目录,逐步扩大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支付的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四川省还开放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探索制定省内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销售管理制度,推动中药制剂省内调剂使用试点。
三产发展齐头并进,10户川企进入全国中药百强
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四川省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并结合“精准扶贫”发展产区经济,建设了一批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选育推广了一批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品种,GAP认证基地和品种数均居全国第一。
通过转型升级,四川省推动中药工业提升规模效益。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彭州、资阳、眉山、泸州等地已建成特色医药产业园;在川各类中药生产企业近400家,其中10户进入全国中药百强企业;全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中成药单品种达17个。去年,四川省中医药制造行业实现产值892.1亿元,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位居全国第三。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四川省大力发展民营中医医疗服务,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推行一批中医药医养融合发展试点,建立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打造了一批中医药旅游精品线路。去年,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实现产值570亿元。
中医药服务实力居全国前列,拟建立四川人体质辨识体系
四川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称誉,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受群众欢迎。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5485家,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服务为补充、民族医疗服务为特色的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四川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与江苏省并列全国第一。
“四川中医药服务总体规模与实力已居全国前列。”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已建设国家和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地等400余个,培育了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为代表的中医药领军人才500余名,建有以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重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机构50余家,承担了一批国家“973计划”等重大项目,已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记者获悉,四川省今年启动了《中医阴阳五行人研究》项目,拟建立符合四川人特点的体质辨识体系。四川省还与罗马尼亚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合作关系,四川中医药在服务海外患者的同时,也成为交流合作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