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7年11月13日
贫困风湿患者心中的最美中医
时间:2017-1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晓峰
“借助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强劲东风,我们民营医院发展很快,有人劝我当个美女富豪得了,但我不愿意,我愿做个美丽中医。”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最美中医”评选活动颁奖仪式上,“最美中医”、吉林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协会会长张海波在发表感言时表示。
创办中医院
钻研风湿诊疗“三结合”
张海波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风湿医院,成为一名中医师。她在吉林省名中医刘铁军的指导下,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并与丈夫一同办起风湿骨病医院。2006年,走上主管院长岗位的张海波根据医院实际,提出实施名医、名科、名院的“三名”战略,让风湿骨病医院发展更上一层楼。2011年,张海波又创办了长春恒康中医院。
自创办医院以来,张海波就把大医精诚作为自己的信条,同时告诫医院所有医务人员要立志做苍生大医。
2012年,张海波拜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胡永盛为师。在胡永盛的指导下,她深入研读经典,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张海波遵循老师“治病而疠正”的思想,把恒康中医院办得风生水起,多年来,医院为十余万患者解除了病痛,让患者走上康复之路。
在18年的临床实践中,张海波刻苦钻研,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对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见解独到。运用“整体和局部、传统和现代、内治和外治”三结合方法,让众多患者康复。
“流动中医院”
5年走遍吉林白山松水
张海波的家乡在松花江畔,风景虽美,但并不人人富裕,而贫穷往往伴随疾病。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治病脱贫,让更多的人懂得未病先防的理念,张海波自筹资金60余万元,购置了一辆集救治、科普、诊断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大篷车。
张海波经常开着大篷车,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大篷车上,张海波的专家团队可以为居民提供中医诊脉、推拿、健康咨询等服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树立养生保健观念,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这辆大篷车也成为吉林省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社区、农村、学校,白山松水间,处处都有它的身影。
5年来,这辆大篷车和张海波的专家团队参加吉林省科协、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的“科普惠民走基层”活动40余次,使5000余民众受益,沿途群众称之为“流动的中医院”。
百万医药费
管起贫困患者的风湿病
地处长春市郊的长春市腰十小学,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11年,腰十小学四年级的河南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风湿病少女麻惠,因家贫无力治病。张海波知道后,把她接到恒康中医院免费检查,并成立专家组为其会诊,研究治疗方案。经过3个多月的住院治疗,麻惠的病情得到很大缓解,医院更是减免麻惠总计4.2万余元的医疗费。
在张海波的推动下,恒康中医院和长春市腰十小学结成互助对子,以减轻贫困外来务工家庭的医疗负担。
近年来,张海波组织医务人员先后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扶贫救助”“强直性脊柱炎扶贫救助”等多次大型公益医疗救助活动,共为500余名风湿类疾病患者减免医药费425.7万元,救助贫困患者3700余人次。
多年来,张海波除了帮助患者减轻医疗负担外,还一直潜心于风湿病的中医防治和学术研究工作。她提出,防治风湿类疾病,要做到“专病、专人、专药、专方”,要审病求因,辨证施治。
张海波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创新发展中医医疗产业,继续发扬“大医精诚”,扶危济困,服务大众健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前进的道路仍旧崎岖不平,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李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