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建议建设一批“乡村中医中心”

2018年04月2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建议建设一批“乡村中医中心”

2018年04月21日 光明日报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提高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乡村医生,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医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疗效且历经几千年实践检验的医疗体系,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大有可为。中医药许多治疗手段易于掌握,便于推广,并可以让广大农村病人得到实惠。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征在防治慢性病、老年病及养生保健等方面优势突出,其“治未病”思想与基层卫生服务中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吻合。


   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尚有5.76亿的乡村人口。乡村医生数量远不能满足乡村人口的医疗需求,占卫生人员总人数11%的乡村医生要服务占总人口41.48%的乡村人口,比例相差悬殊。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大部分偏低,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其学历和医疗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基层中医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让中医药的服务阵地不断变小。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级财政中医专项经费或中医事业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事业主力军,若能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必定在培养乡村医生、提高乡村医生水平上大有可为。


   笔者建议以中医药为核心,发挥中医药的特点,依托高等中医药院校资源,以乡镇为中心设立“乡村中医中心”,培训当代“赤脚医生”,辐射辖区的医疗服务。建立既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又具有中医规范标准的统一乡村医疗服务方案,打造融“助医、助教、助药”于一体的促进村医学历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三助”模式。


   可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在全国选取一定数量的乡镇设立“乡村中医中心”作为试点,结合各地实际建立“乡村中医中心”的标准和规范,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和应用。


   具体而言,“乡村中医中心”以中医药卫生服务为核心,兼顾中西结合,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轻农村居民就医费用压力,最终实现基本医疗民生的兜底目的。“乡村中医中心”的设置标准、规范服务和规章制度要统一,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方法,便于复制和推广。以此作为建立适合国情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及长效的支撑机制,引导农村中医药事业遵循自身规律,健康持续地发展。“乡村中医中心”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拓宽中医人才成长和使用的空间和途径,逐步探索出一套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定期总结一些“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向基层中医从业人员传授。


   此外,还要打造融“助医、助教、助药”于一体的促进乡村医生学历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三助”模式。以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师赴基层诊疗与培训、名老中医师带徒、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社会实践等举措实施“助医”计划;以医学基本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提升继续教育、中医药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举措实施“助教”计划;以中医药种植和制备培训、指导建设标准化中药房等举措实施“助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