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上海中医药大学立足传承发展 培养卓越中医人才

2018年11月0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上海中医药大学立足传承发展 培养卓越中医人才

2018年11月3日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医学教育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围绕“一体两翼”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中医药精英教育和国际化发展之路,破解现代中医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完善多学科融通、高水平创新、跨国界交流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中医本色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中医传承与创新实践相统一的卓越中医人才。

  一是以“沛然计划”为核心,打造一流本科重点改革项目。结合中医人才“重继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开展以学校首位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命名的“沛然计划”(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全员参与、分层递进、师承贯穿”为原则,中医学生从入校起均纳入“沛然计划”培养体系,实现育苗阶段培养全覆盖。通过学校组织的评估、遴选后,学生进入成长阶段和拔尖阶段,培养具有较强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卓越拔尖人才群体。学校为新生开设了院士、名医和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沛然计划导航”课程,引导学生探索中医传承的脉络和未来发展的前景。设立“与名中医面对面”临床示教模块,13个上海市名医工作室参与“沛然计划”师承带教,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和中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魅力。首批遴选19名优秀学生进入成长阶段“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培养模式试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性化科研实践活动和海外医学大数据训练营活动,实现中医“经典基础能力、经典实际应用能力、经典归纳临床思辨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是强化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拓展工程。学校重点加强中医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类课程建设,通过与中医生物工程、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相关专业联合,开发了中医工程、中医信息、实验中医学等新兴课程。依托学校学分制、跨专业辅修的个性化培养保障机制,打通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立交桥”。完善中医创新教育环境,打造一批基于项目研究、基于成果产出的创新创业示范课程,促进中医知识向探究能力、学科前沿追踪能力转化。开放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引导中医文献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学科交叉研究三大主攻方向,配套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训练平台。将创新创业训练纳入卓越中医人才整体培养方案,建立高层次科研人员、学科骨干为核心的导师队伍,依托区校、校企战略合作科创孵化基地,实现学生科创训练受益面100%。

  三是实施一流本科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完善服务支撑和机制保障,学校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国医药城和知名企业等产教研融合基地,分批推进中医人工智能学院、中医健康学院等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整合式特点的教学大平台建设。整合附属医院特色临床学科,建立中医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形成从理论到技能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标准。顺应“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趋势,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指导的教学模式改革,依托网络课程中心,建立在线课程学习共享平台,形成一批中医药核心课程慕课。依托中医药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开发虚拟诊疗环境工具、模拟考核系统、多媒体病例资源库、中医药虚拟实验实训标准化案例库等技术,建成融教育产品研发、教育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培训支持,实施和推进骨干师资教学学术系统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