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产业赋能

2018年11月0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近日,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二十八届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医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围绕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与策略深入讨论——

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产业赋能

时间:2018-11-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罗乃莹


  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指出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这是中医药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二十八届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来自中医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围绕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与策略展开了深入讨论。


  “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不简单,我们认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说。


  随着医学模式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来临,中医药迎来现代化发展的新契机。如何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产业赋能,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如何结合,如何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不干不行,慢了不行”


  “韩国制造的煎药机出口中国,为什么我们没做出这样的产品。”“国外留给中国自主发展中医药的窗口期大约只有10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中医学理论先进,但在技术层面落后,我们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量化的东西太少。而西医的优势在于技术和数据,从一个小小的听诊器到现在的混合现实技术,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人民对健康的要求提高了,不干不行,慢了不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说。


  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专家们的意见高度一致。李昱表示,“国际上许多医疗集团、研究机构纷纷抢滩国内中医药市场,特别是在中医药关键技术的研究领域、知识产权领域等,这对国内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个严峻的倒逼态势。”


  尽管面临挑战,专家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张伯礼介绍,“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论坛上,负责移动通讯、核高基、精密制造、互联网等一些重大项目的专家介绍了他们各自研发的产品,而且表示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被中医药行业采用。”


  今年9月,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等4部门已经共同启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立足中医药全产业链去设计”


  需求迫切,但如何下手?如何梳理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的需求?


  经过前期摸底和调研,胡镜清和专家们初步列确定了11个研究课题小组,内容涵盖中医、中药、针灸、治未病、康复、教育等方面,同时还包括新技术与中医药融合研究、中医药标准化与中医药关键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医药装备配套政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现代化关键装备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新兴民生产业关键技术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大宁总结时提出,“要立足中医药全产业链去设计,首先要明确以中医药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创新,其次要明确与什么样的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在技术融合上要有前瞻性。”在如何选择方面,李大宁认为,一方面要梳理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需求,包含农业、工业及其他技术等;另一方面要梳理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包含中医诊疗、康养、研究、教育等各个方面。


  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有的专家提出了新的设计模式。比如说临床医疗需要什么,药物制造需要什么,科研设备需要什么,家庭康养装备需要什么,这些属于工业制造。”胡镜清说。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关键


  谈到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的策略,“人才”成为出现的高频词。学科和技术的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参与。“目前,人才基础还比较薄弱。”胡镜清介绍他在全国摸底调研的结论时说。


  把人才汇集起来,让有不同学科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才进行交流。一些专家从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医药和现代科技要互相融合必须加强沟通和理解,或许可以多办一些学习班,很多东西可以在学习交流中得到解决。”李大宁说。


  “我们在走一条全新的路,要有信心走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说。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系统科学、精准医学、以组合化学为基础的复方药物、预防医学等生命科学的前沿,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等理念实际上是一个思路。所以中医学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很多方面具有前沿性,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张伯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