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短训教材大纲

 

 

 

 

 

 

前言

一、总则

二、短训目标

三、短训对象

四、短训课程

五、短训方法

 

第一部分    政策时事

第一汇编   中国扶持中医(针灸)的法律法规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摘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摘要)

  中医既需国家支持更须自身努力(新闻稿件,摘要)      

  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摘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摘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摘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摘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摘要)

第二汇编  国家领导讲话

  毛泽东:中医是中国对世界贡献之首(摘要)   

  毛泽东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思想和实践(摘要)   

  周恩来关于中医药的讲话题词

  邓小平关于中医工作的批示

  江泽民关于中医工作的批示 

  李铁映关于中医工作的讲话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

  李克强:中医药参与医改要顺应人民群众期待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谈中医针灸“去中国化”

  中医药局就“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举行新闻发布(新闻稿件,摘要)

★ 《努力开创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工作新局面》(王国强讲话要点)

★ 《全面推进“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文化部长:中国“非遗”保护体系尚处起步阶段 

  文化部: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补贴1万元  

 

第二部分  传承人行为规范

第一汇编  传承人行为礼仪概述

 医师行为礼仪的概念

 医师行为礼仪的功能

  医师行为礼仪的几大原则

  医师行为礼仪的重要体现

第二汇编  传承人行为规范

第三汇编  传承人语言规范

第三汇编  传承人操作规范

第四汇编  传承人仪表规范

第五汇编  工作室环境规范

 

第三部分 传承人工作规范

第一汇编  传承人应当遵守的医院工作规范

●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规定的八项行业纪律(卫办发〔2004130)

● 中医医院工作人员职责(试行)(1986年1月22日 卫生部)(摘要)

● 医院医师岗位规范(综合摘要)

●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摘要) 2007-10-10

第二汇编  传承人应当遵守的工作室工作规范

● 传承人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接受委派做好传承

● 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必须执行下列制度

 

第四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背景

 

 

 

 

 

 

 

 

 

 

 

 

 

 

 

 

  

 

 

一、总则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之后,中医对世界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列政策,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为了具体落实关于建立中医(针灸)传承人制度的精神,经上级批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制定《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成立“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制度推广办公室”,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工作实际需要先期对已经确认的中医(针灸)传承人进行必要的短训。

二、短训目标

鉴于传承人大多没有正规医院工作经历,缺乏规范工作程序训练,由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制度推广办公室负责邀请专家对传承人进行必要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礼仪,以及病历书写、处方管理等等技术规范相关项目的短期统一培训。通过中医(针灸)传承人规范化短训,培养合格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以患者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以自己掌握的独特诊疗技术向个患者提供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服务,达到医院医师任职资格标准,成为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团队的优秀骨干。

三、短训对象

  已向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制度推广办公室申请,自愿成为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传承人的民间中医专家。

四、短训课程

短训将进一步弘扬崇高的职业操守,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课程主要包括政策时事、行为规范、工作规范三大类: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与中医针灸诊疗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政策等等;

2、医院全员基本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执行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与冲突的预防、事业发展与规划、学习与自我发展等等,完成从民间到医院医生的转变;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主要包括各种常见疾病的基本预防诊疗常识;中医医院病历、处方书写规范等等相关项目;

4、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掌握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与职能,常用的医疗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熟悉医院的医疗服务业务流程、护理服务业务流程、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等等事项;

5、行为礼仪培训,主要包括为人师表、传授学生,以及接待患者、救死扶伤两方面内容。

五、短训方法

1、短训分为政策时事、行为规范、工作规范三大类,分别由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制度推广办公室邀请相关专家讲解

2、短训统一在北京举办。

 

 

 

 

 

 

 

 

 

 

 

 

 

 

 

 

 

 

 

 

 

 

 

 

第一部分  中医(针灸)传承政策时事

 

 

        第一汇编 中国扶持中医(针灸)法律法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摘要)

    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八)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中央、省级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以及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县(市)主要负责举办县级医院、乡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余公立医院由市负责举办。

    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

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摘要)国发〔200922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

  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摘要)

第一章   

第四条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七条  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九条  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一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章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 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摘要)

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三章 执业规则

第二十一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第二十二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

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

一、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一)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二)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三)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应予以批准并及时发放相应许可,不得无故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

(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五)允许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六)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

二、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

(七)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税收和价格政策。

(八)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九)优化非公立医疗机构用人环境。

(十)改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外部学术环境。

(十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

(十二)鼓励政府购买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

(十三)鼓励对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十四)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土地政策。

(十五)畅通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信息获取渠道。

(十六)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变更经营性质的相关政策。

(十七)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退出的相关政策。

三、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十八)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执业。

(十九)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守法经营。

(二十)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

(二十一)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二十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做大做强。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三)培育和增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摘要)

三、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一)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

3.推进公立中医(含民族医药)医院改革发展。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进农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经济政策。

  (二)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

  1.政府在每个县重点办好1所县级医院。

  2.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

  3.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

  4.逐步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

 

 

 

  中医既需国家支持更须自身努力(新闻稿件)      

新闻背景:“十二五”规划就中医药发展单列一节

提交两会审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六节,其中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第六节单独列出,并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其他五节分别为与医改相关的五项内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在该章的“医疗卫生重点工程”专栏中,第三项“医疗服务体系”提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服务能力,加强省级妇儿专科医院、边远地区地市级综合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医改相关的五项内容后,单列出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一节,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认为,“十二五”期间,关键是要落实好国家有关中医药的各项方针政策,但前提是要加快中医药自身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五年规划首次单列中医药意义重大

“国家‘十二五’规划能把中医药内容加入,确属不易。”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连建伟委员说,当时浙江省“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就没有列入中医药相关内容,后来在征求意见时,他跟有关领导积极反映,几经努力,终于加入进去。“国家五年规划能够首次将中医药单独列为一节,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规划中的中医药内容基本与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一脉相承。王国强表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他建议,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近两年来中医药的投入有所增多,但和西医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中医基础差、底子薄、人才匮乏,还有很多困难,要使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作用,必须大力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的疗效,建立稳定的、逐年增长的财政补偿机制。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确定中医药的法律地位。

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代表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对中医药提出的任务很明确,除最后一项需要相关部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外,前几项任务需要中医药行业自身加强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规划中关于“十二五”期间实现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提法引起代表委员的讨论。张伯礼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中提出的“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可以为此做出贡献。要向老百姓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让人不得病的医学才是好医学,中医就是这种医学。”

王承德认为,在中医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系建设与评价。在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住院部设立一定数量的中医病房,每个西医临床科室配备1名中医医生都是可取的经验,将中医药内容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基本指标和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同样重要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十一五’是富国,那么‘十二五’就是富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委员表示,“十二五”规划,更加重视民生,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应该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改变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的现状,要给村医一定的待遇和福利保障。

“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人才仍然紧缺。”青海省乌兰县蒙医院副院长菊红花委员对基层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才缺乏的担忧颇有代表性。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委员也有同感,“如今的状况是毕业的学生分不出去,但基层又缺人,有些中医院校招收的中医专业学生越来越少,长期这样,会无以为继。”

规划中突出强调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说到点子上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姚乃礼委员认为,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和资金,比如,举办西学中班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好办法,但应有专项事业经费给予保证。

 

 

 

  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于20031017日在巴黎通过)

.总 则

第一条 本公约的宗旨

本公约的宗旨如下: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尊重有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d)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第二条 定义

在本公约中,

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按上述第1段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第十一条 缔约国的作用

各缔约国应该:

(a)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b)在第二条第3段提及的保护措施内,由各群体、团体和有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确认和确定其领土上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三条 其他保护措施

为了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弘扬和展示,各缔约国应努力做到:

(a)制定一项总的政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将这种遗产的保护纳入规划工作;

(b)指定或建立一个或数个主管保护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

(c)鼓励开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以及方法研究;

(d)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以便:

(i)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承传;

(ii)确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享用,同时对享用这种遗产的特殊方面的习俗做法予以尊重;

(iii)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的利用。

第十四条 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

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

(a)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主要通过:

(i)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

(ii)有关群体和团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iii)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活动;

(iv)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

(b)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活动;

(c)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

第十五条 群体、团体和个人的参与

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保养和承传这种遗产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

.国际合作与援助

第十九条 合作

1.在本公约中,国际合作主要是交流信息和经验,采取共同的行动,以及建立援助缔约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机制。

2.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及其习惯法和习俗的情况下,缔约国承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保证为此目的在双边、分地区、地区和国际各级开展合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摘要)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

第十二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对开展传习活动确有困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支持,支持方式主要有:

()资助传承人的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

()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

()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提供展示、宣传及其他有利于项目传承的帮助。

对无经济收入来源、生活确有困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资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第十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承担以下义务:

()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文化行政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

()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

()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

()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于每年年底前将本行政区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报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摘要)(2006)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第七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八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交该项目保护单位悬挂和保存。

第十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

第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摘要) 国发[2005]42

一、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15,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着力解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五、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摘要)  国办发【200518

一、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

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三、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第二汇编   国家领导讲话

 

 

  毛泽东的中医情结:称其为中国对世界贡献之首(摘要)  20080124日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

尽管中医药教育长期以来以“祖传师承”、“开办学校”两种方式在民间延续着,但在1922年北洋政府时期颁布施行教育系列方案时,中医药学就被排斥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此举曾引起中医界的抗争,引发了近代中医抗争运动。国民党政府在1929年曾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的谬论。国民党当局始终也没有同意中医办教育。随着西学东渐,特别是抗生素等药物的产生和应用,西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传统的中医药学临床应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何认识中医药,怎样利用中医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中医药学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局限性,即缺少现代科学的解释,应加以提高。他说:“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我们对中医必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

那时,在井冈山红军医院里,有西医也有中医,许多内科病都是用中医治疗,多数是采用自制中草药。毛泽东曾经指出:鉴于根据地缺医少药,必须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他说:“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当时,红军医院收容200多名参加反“围剿”的伤员,全部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病伤。

在延安时,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毛泽东曾患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往往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一次,开明绅士、名中医李鼎铭到杨家岭来看望毛泽东。他为毛泽东切脉之后,很自信地说,吃四服中药就可以好了。毛泽东把李鼎铭开的四服中药吃了下去,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了。毛泽东又介绍李鼎铭为八路军的干部、战士治病。很快,中医中药成了八路军必不可少的医疗方式。不久,李鼎铭还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中医,他们活跃在各个部队。

有关中西医结合发展创新的思想,毛泽东早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要“用中西两法治疗”。在延安时,毛泽东对名中医李鼎铭说:“现在延安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你看边区的医药事业应如何发展?”李鼎铭说:“中西医各有所长,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进步。”毛泽东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以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

在学习方法上,毛泽东曾认为中医带徒的方法也很好,一面教读医书学理论,一面带他看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很先进,带一个出一个,很少出“废品”,所谓“名师出高徒”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懂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

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的演讲中谈道:针对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100多万文盲,2000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新医的任务“是联合一切可用的旧知识分子、旧艺人、旧医生来帮助、感化和改造他们,为了改造,先要团结”。

在毛泽东中西医结合思想影响下,陕甘宁边区医务界在延安最先开展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许多西医虚心拜中医为师。例如,鲁之俊、朱琏等就曾拜老中医任作田为师,学习针灸知识。陕甘宁边区政府表彰了任作田与鲁之俊团结中西医的成绩,并授予他们特等模范奖。

1949年9月,在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和各大军区卫生部部长作了明确的指示:你们的西医只有一两万,力量薄弱,你们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这一题词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卫生工作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倾向。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认为中医不科学而歧视、排斥中医的现象,毛泽东在1954年就及时纠正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他又说:“中西医比较起来,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西医传入中国不过几十年,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疾病诊疗仍靠中医的仍占五万万以上,依靠西医的则仅数千万(而且多半在城市里)。因此,若就中国有史以来的卫生教育事业来说,中医的贡献与功劳是很大的。祖国医学遗产若干年来,不仅未被发扬,反而受到轻视与排斥,对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未贯彻,中西医的真正团结还未解决,这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错误一定要纠正。首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要改变。”

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此说似乎不无戏言成分,但他把中医摆在“三大贡献”之首,表明了其对中医的情结。

1954年,毛泽东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要抽调100名至200名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去学他们的临床经验,而学习就应当抱着虚心的态度。西医学习中医是光荣的,因为经过学习、教育、提高,就可以把中西医界限取消,成为中国真正统一的医学,以贡献于世界。

1954年下半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各大医院,开始吸收中医参加工作,并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公费医疗也明确规定中医看病吃药准予报销。据1958年统计,当时全国已建立了300多家中医医院。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吸收中医参加领导工作并设置中医管理机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的政治地位。     

毛泽东不仅关心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与许多名医都有交往,请他们看病,甚至与他们亲切长谈。有一次,毛泽东宴请一些知名人士,其中就有北京四大名中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施今墨与著名西医专家黄家驷、林巧稚等同桌。毛泽东风趣地对施今墨说:“你很有名啊,我在年轻时就听说过你。你们同行是不是冤家啊?”施今墨回答:“主席,我们团结得很好,互相很尊重。”毛泽东听了很高兴。

1954年,毛泽东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于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毛泽东还接见了第一任院长鲁之俊。

1955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关于中医工作的讲话中说:中国6亿人口的健康主要是靠中医,不是靠西医,因为西医的人数很少,中医对人民健康的作用是很大的。中国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对人民有很大的贡献,要建立机构研究中医药,应按对待少数民族政策那样对待他们,各机构中应有他们的成员。对有本事的中医要当专家看待,按专家的待遇对待。

1955年,毛泽东在一次会上又严肃指出:几年来,都解放了,唱戏的也得到了解放,但是中医还没得到解放。中医进修西医化了。看不起中医药,是奴颜婢膝奴才式的资产阶级思想。

1955年,上海名中医章次公先生被调到卫生部任中医顾问。不久,中央“四老”之一的林伯渠患病颇重,呃逆月余不止,章次公赴治,三剂药治好了林伯渠。中央办公厅一位同志在闲谈时对毛泽东说:“卫生部新来了一位老中医章老,那医术可神了……”接着又将林老案例讲给毛泽东听。毛泽东高兴地说:“我早对你们讲过,中医不比西医差嘛,你们还不信。”过了几天,毛泽东身体不适,指名请章次公为他看病。此后,毛泽东曾两次约请章次公彻夜长谈中医学。他看过不少中医书,提了许多问题,章次公均对答如流,毛泽东会心地说了一句:“难得之高士也。”

1955年12月,在中医研究院成立的同时,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从全国调来76名有经验的西医脱产两年半学习中医。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卫生部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举办了6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从全国范围内抽调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及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西医参加,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两年半。参加学习的共有300多人。1955年9月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地的中医学院相继成立。

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应该学外国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并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套用外国的东西。”他还说,历史上中医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从不拒绝接受外来的好东西,比如中药胖大海,实际上是进口货,但中医拿过来了,现在谁能说它不是中药呢?中医得到发展,是由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1958年10月11日,卫生部党组向中央写了《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毛泽东作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著名批示。在这一批示中,毛泽东还指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人至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毛泽东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积极性。据1960年全国西学中经验交流会时统计的资料,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有37个,学员2300余人,在职学习中医的有36000余人。高、中级医药院校,也大多开设了中医学课程,培养了一大批西学中人员。其中,大多数成为以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今天中医药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毛泽东认为:“学习各国的东西,是为了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西方的医学和有关的近代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解剖学等,这些近代的科学都要学。但是,学习西医的人,其中一部分又要学中医,以便运用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我国旧有的中医中药,以便使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在这里,毛泽东最先指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涵。

    1959年冬,刘惠民为毛泽东诊治感冒。在开处方时,毛泽东忽然提了个问题,问刘惠民民间常说的“上火”怎样解释。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后,毛泽东笑着说:你讲的这些我不懂啊,你看怎么办?刘惠民略微思索一下,回答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中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地站起来,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毛泽东接受中医治疗最精彩的一幕是针拨治疗白内障。1974年底,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已近失明。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决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实施针拨术。中医传统方法中有一种“金针拨障法”,民间失传已久,但该方法已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和改进,唐由之是主要负责专家。毛泽东知道后,欣然同意做手术。

    1975年7月23日,唐由之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毛泽东示意播放古典乐曲《满江红》,其心率、血压一直正常。

    做了白内障手术后,需要休息几天,但毛泽东只隔一天就忙着看起书来,唐由之劝阻不住。毛泽东看了一会儿,果然感到眼睛不舒服,便停下来说:“唐由之啊,我们的争论,你胜利啦!”他还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唐由之说:“主席,您亦胜利了,因为您要我们用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今天给主席做的白内障手术,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研究成功的。”毛泽东听后会意地笑了。

 

 

 

  毛泽东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思想和实践(摘要)   20081012日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思想,还直接对中医药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为中医药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 。在当时井冈山医院医生和药源都极为缺乏的情况下,他及时指导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广泛利用当地流传的中医单方和当地出产的草药,内服外敷,治愈了许多伤病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医学的问题,毛泽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40年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强调必须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  194410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发表演讲:"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许多人民还相信巫神。在这种情形之下,仅仅依靠新医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新医当然比旧医高明,但是新医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痛苦,不为人民训练医生,不联合边区现有的一千多个旧医和旧式兽医,并帮助他们进步,那就是实际上帮助巫神,实际上忍心看着大批人畜的死亡。" 边区人民政府为此广泛发动医务界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中西医与药铺密切合作,提倡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团结合作。毛泽东本人也曾因患风湿性关节炎,特请精通中医的李鼎铭到杨家岭给他看病。当二人谈到中国医学如何发展时,李鼎铭认为,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说:"你这个想法好,以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 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民情以及中西医并存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科学论断,对之后新中国一系列医药卫生工作政策的制定具有潜在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卫生形势非常严峻:疫病丛生,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当时全国西医仅有2万多人,中医虽有几十万人,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全国约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规的医疗帮助。为改变这种局面,1949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对中医的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195312月底,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中医各种学派、各家学说的不断发展,汇集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巨流,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借鉴之处。毛泽东把中医放到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的高度,足见他对中医非常重视。

毛泽东主张对包括针灸术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吸收继承。他认为:“针灸是中医里的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它将来的发展前途很广。

1955年4月,毛泽东在杭州邀请著名针灸专家、卫生部副部长朱琏一道吃晚饭。在跟朱琏谈天的时候,毛泽东说起了她的《新针灸学》一书。这本书是3月23日送呈毛泽东的。毛泽东不但全看了,而且颇为赞同其中说到的针灸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的关系。毛泽东对朱琏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理论,对针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反过来针灸又能够给它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如进一步研究,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丰富与充实现代的医学,研究针灸,对医学理论的改革将发生极大的作用,是吗?”他征询朱琏的看法,朱琏肯定地回答说是的。毛泽东也频频点头:“很好,医学理论的确要改革。”

开饭了,菜有几盘,却不奢侈。大家都举起面前的酒杯。毛泽东也站起来,举杯说:“今天——”他沉吟着,该说什么祝酒词呢?

叶子龙接过话说:“今天祝各界大团结万岁。”

毛泽东说:“不是。今天——是祝针灸万岁!”他环顾几个在座的大夫,自己先喝了一口酒,接着说:“你们不要以为针灸是土东西。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各国都要用它。

他打手势让大家都坐下,自己也放下了酒杯,接着说道:“中医的经验,需要有西医参加整理,单靠中医本身是很难整理的啊。”

在毛泽东的鼓励和支持下,朱琏著的《新针灸学》被译成数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在毛泽东“针灸是科学的”正确思想指引下,中国的针灸疗法获得了飞跃发展。针灸不仅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和应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医疗上的需要,而且不断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信赖。

对中药问题,毛泽东也很重视。1954年,毛泽东作出关于中药问题的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应组织有学问的中医,有计划有重点地先将某些有用的,从古文译成现代文,时机成熟时应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出一套系统的中医医书来195810月,毛泽东对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学给予充分肯定,指出: "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这一评价表明,毛泽东不仅把中医药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特别强调要充分挖掘其现实价值。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谈过中西医结合的问题。1944524日,他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 "我们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铭同志是中医,还有些人学的是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讲统一战线?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治不好病还有医术问题,不能因为治不好病就不赞成中医或者不赞成西医。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建国后毛泽东更加重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1950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毛泽东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并且作了"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的题词。 同年102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卫生工作的正确方向》的社论。社论指出: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经验。……在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下,中西医团结合作,是发展我国人民医学的必要步骤。" 19515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出关于医药界团结互助学习的决定。 1952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进一步确认了毛泽东提出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原则。

    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思想,1953年至1954年,中南区、华东区和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西康省、陕西省等先后召开中医代表会议或座谈会,着重讨论组织和发挥中医力量、整理中医学术著作及中医进修问题。中华医学会总会也发出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认为中医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疾病治疗掌握在中医手里,加强中医工作是一个关系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1955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中医研究班宣布成立;1956年,中央召开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卫生厅局长会议,并且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这些措施,对提高中国医学科学水平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954年时,毛泽东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说:“西医能治病、能开刀,割阑尾炎,吃阿斯匹林都很好。但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中医。把国外的医学学好,也把传统的医学学好。

  “我看中医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历史,西医有多少年?就算一百多年,那一千九百多年老百姓怎么过?还不是靠中医中药,应该说中医中药是有功的。中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中医中药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整理、研究提高,取长补短,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派。阴阳五行为什么不能拿现代术语表达?一代人搞不清,两代人行不行?十代人行不行?

  “……后来他父亲病死了,鲁迅对中医很有看法,不信中医。他的这个观点不太对。他找的是庸医,不要受这个影响。” 

  “现在欧美人都喜欢中国饭菜,又好吃又能减少心血管病。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  

  “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越往西越多,他们得心脏病的也比中国人多。

  毛主席有一次和《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谈叶天士,他说:“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用梧桐落叶做药引不以为然。其实,正是以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医的懂得人的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叶天士把人体的病变和体质、环境联系起来,这是很高明的,这种认识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很先进的。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各地人民的体质,都有很大差别,不能以一概全。而中医正是重视这种差别,才派生出各种学派,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不断发展,汇成了中医这个整体的渊渊巨流,这对现代科学也有可以借鉴之处,所以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的一项。

毛主席还非常赞赏中医的带徒方法,一边言传医学理论,一边身教临床看病,带一个,出师一个,所谓“名师出高徒”不是一句空话。

19568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更准确地阐述了他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比如学医,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都要学。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在中共八大上得到了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认为:"对于我国过去的和外国的一切有益的文化,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并且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 后来,毛泽东在艰辛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又对中西医结合的问题阐发了许多重要思想,在我国医药卫生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过毛泽东的大力倡导和各方面的努力,到1956年前后,西医学习中医的潮流逐步形成。据有关资料显示,1955年底到1956年初,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成都、天津6大城市先后成立了6个西医学习中医的高级学习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1955年底,在中医研究院成立的同时,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从全国调来的76名有经验的西医参加了学习。他们脱产两年半,学习中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581118日,毛泽东在该班总结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肯定了这一做法,说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并预言"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② 这一班毕业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经过努力,全国范围内西医学习中医的人数大量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范围内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的约有3.6万多人,一些高中级医药院校出现了一批认真学习中医的积极分子,并已有一些一流的西医专家开始钻进中医药学的伟大宝库,着手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思想,以及对中医药工作进行的具体指导,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恩来关于中医药的讲话题词

周恩来总理对中医学事业极为关怀,和许多老中医都有亲切交往,留下许多感人佳话。

施今墨老中医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南北驰名的名医”,也曾多次为周总理看过病,深得周总理的赞赏。19534月,总理在中南海见了施今墨。总理说:“施老先生,我想请你当老师,谈谈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问题,这是当务之急啊!”施老向总理倾吐了久郁心中的愿望:建议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学院。。。。。。总理听完后说:“在新中国,中医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我们不但要让中医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让西方懂得,中医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1955年,周总理亲自把石家庄治疗乙脑有绝招的老中医郭可明邀上天安门观礼。为表扬老中医黄竹斋治愈德国友人的中风病,周总理亲自给黄先生敬酒,赞扬他为祖国、为中医争了光1962年,骨科名医杜自明病逝,周总理亲自到友谊医院向杜老遗体告别。葛云彬老中医作古,周总理指示把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0年,林伯渠老前辈久呃不止,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周总理亲自参加林老的病案讨论,建议改用中医方法治疗。根据总理的建议,章次公老中医把林老的病治好了。周总理感慨地说:“西医好,中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这句话,一直是指导中国医学界的至理名言。

周恩来总理曾告诫过:请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到国外去学中医。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心中医科技的发展。195512月中医研究院成立之时,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31214日至1964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外交部长陈毅的陪同下,连续访问了埃塞俄比亚等非洲10国以及阿尔巴尼亚。

    周恩来在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在走下宾馆主楼门口的台阶时,由于下雨,周恩来脚下一滑,身子打了一个趔趄。当时,总理的随行人员为了让东道主跟周恩来说话方便而让出了原先的位置,事发突然,来不及及时搀扶,导致周恩来摔倒在台阶上。

    周恩来摔倒时,右手下意识地往地上撑了一下。总理的右手当年在延安时曾经坠马摔伤过,留下了众所周知的后遗症。现在这么一撑,雪上加霜,再次负伤。当天晚上,周恩来的手伤发作,疼痛不已,严重影响了睡眠。最后一天,当周恩来和送行的东道主握别时,额头已经沁出了汗珠。

    周恩来一边让随团医生给他做冷敷止痛治疗,一边对陈毅说:“从现在起,还有10天时间240个小时,我这手伤必须治好。”

    周恩来之所以要求在10天内治好手伤,是因为根据预先的安排,他将在春节后的次日即214日,前往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访问,继续进行这项新中国外交史上最大规模的外交活动。

周恩来、陈毅一行返回北京后,陈毅当即跟卫生部联系。卫生部方面说医治此类伤情国内最权威的医院是解放军301医院。于是,当天下午,周恩来即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前往解放军301医院接受检查。301医院已经接到陈毅亲自打去的电话,自是极为重视,不但安排了本院最好的骨科专家,还从外院请来了最好的医生,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给周恩来会诊。会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伤势严重,但没有形成骨折。不过,“伤筋动骨一百天”,治疗周期预计不会比治疗骨折短,也就是说,至少得两个月。

    周恩来返回中南海寓所后,已经知晓总理负伤情况的毛泽东让秘书打来电话询问治疗情况。当他得知301医院的结论后,亲自给周恩来打电话,安慰总理不要着急,总有办法解决的,西医不行,还有中医嘛,中国医学博大精深,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的,并说已经让陈毅再跟卫生部方面联系了。

    卫生部方面认为,中医对于骨伤治疗自有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他们建议是否可以考虑请中医骨伤科专家诊治,可能会有奇效。

    陈毅把卫生部的意见转告给周恩来。周恩来笑了:“对了!贺老总以前对我说起过四川有位姓郑的武术家,特别擅长治疗跌打损伤!

    于是,周恩来给贺龙打了电话。贺龙当即去了中南海西花厅,听了受伤的情况,笑道:“总理啊,您放心,这事能够解决,只要找郑怀贤先生,当天就能见效果!

    国务院办公厅当即紧急通知中共四川省委:周恩来总理将飞赴成都请郑怀贤紧急治疗手伤。

    当天傍晚,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飞抵成都,下榻于金牛招待所。周恩来惦记着214日的出访,治伤心切,抵达后没有休息,就提出要求:“请郑怀贤先生过来。”

    郑怀贤运用他那精湛的内家气功在周恩来的手部按摩、捏拿。一番治疗后,周恩来惊奇地对邓颖超说:“哎!给郑老师这样一弄,疼痛马上减轻不少呢!

    郑怀贤按摩捏拿一阵后,当场调制了中药敷在伤处,然后交代了饮食禁忌,最后说:“这药用上去后,应该在24小时内可以明显见效。明天我再给总理继续治疗。”

    郑怀贤的治疗确实有奇效。当天晚上,周恩来就感觉到受伤部位不像前几天那样痛了,因而夜里好好地睡了一觉。

    次日早上,周恩来自己打开裹在手上的纱布,惊喜地发现竟然已经消肿了,不禁高兴地说:“郑老师真了不起啊!

    下午,郑怀贤又来为周恩来治疗。治疗中,周恩来跟郑怀贤谈起了他的右手在延安时受伤和后来治疗的情况,感叹道:“哎,那时如果有你郑老师治疗,我的手就不会留下后遗症了!郑老师的这门绝技有传人吗?

    郑怀贤回答说已经把自己的医技和秘方都传下去了。周恩来欣慰地点头:“对,应该传下去,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郑怀贤从196427日到212日,一共给周恩来进行了6次治疗,周恩来的手伤就已经基本痊愈。

    212日是这年的除夕,当天下午,郑怀贤给周恩来作了最后一次治疗。周恩来高兴地说:“真的多谢郑老师了,你这次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后天我出访时又能够从容地跟人握手了。”

    为了表示对郑怀贤的感谢,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热情邀请郑怀贤和他们共进除夕晚餐。这是郑怀贤终身难忘的一顿年夜饭。次日,周恩来飞返北京。

    1964214日,周恩来按照预定计划,离开北京,对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三国进行了为期16天的正式访问。出访期间,周恩来每天都要跟许多外宾握手,但没有再发生伤痛现象。

    周恩来请郑怀贤治疗手伤获得成功一事传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中国确实有许多外国所没有的优秀绝技,我们应该好好挖掘,造福全人类。

1969年,全国出现一股埋肿瘤标本、毁资料、拆摊子的歪风,周恩来发现后立即进行制止,严肃指出:“癌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对它放弃治疗、研究,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取消肿瘤医院是不对的,要向全国呼吁研究防治癌症。”他反复强调:“在防治肿瘤上,中国应该作出贡献。”他勉励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务人员说:“你们一代应该把癌症攻下来。搞科研,搞典型调查。癌症的发病因素很多,要找出主要矛盾,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防止片面性,要走出我们自己的路子。”

周恩来听邓颖超说:总参谋长罗瑞卿在福州请一位正骨中医治疗他的腿病,疗效十分满意,可惜此老已年过八十,技艺却无人可以传授。总理听罢,便指示福建省有关部门,立即做出安排给老医生配备得力助手,帮他总结毕生经验,并整理发表。给今后学习正骨的学生留下宝贵财富。

周总理十分重视中医针麻技术的进展,他认为如果爆发战争,战争期间做紧急手续时,针麻就有明显的优点,一旦麻醉药紧缺,医生只要带有银针就行,一不占地方;二几乎不花什么钱。

196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抓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科技人员逐步开展防治疟疾、慢性气管炎、肿瘤等疾病的研究。1971年开始,周恩来总理顶住压力,十分关心中医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使停顿了多年的科研又重新起步。在这一年中,周恩来总理多次接见卫生部及其有关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工作人员等。周总理对中医研究院工作十分关怀,多次接见中医研究院领导鲁之俊同志,他指示:“把中医临床搞好,要有高明的中医参加,对会诊有好处”,“中医也要学点西医”,“西医学习中医以中医研究院为主”,“针拨白内障的效果有不及开刀的吗?还能改进吗?不要一种方法都包了。”“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理想,以五年为一期,通过几个五年的实践,使中西医融会贯通,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70年代,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和东直门医院分别为老中医配备徒弟,开展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先后整理出版《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以及《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钱伯煊《女科证治》等(1977年后出版)。这些工作的开展也与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密不可分。

 

 

 

  邓小平关于中医工作的批示

十年浩劫使中医再次遭到严重摧残和破坏.中医经典被当作四旧,中医成了牛鬼蛇神,领导干部纷纷遭到批斗下放基层。到文革末期,辛辛苦苦成立起来的中医院减少了200,仅剩171;原来的21所中医学院减少到11;中医研究所更是寥寥无几;原来31万的中医队伍损失近半。中医队伍已经到了严重的后继乏人的局面。

    文革后卫生部恢复中医司,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医队伍青黄不接,党的中医政策受到严重背离,所以决定起草报告上报中央。据卫生部原副部长胡熙明回忆,当年在西山八大处部队驻扎的地方,大家反复开会讨论修改近两个月,群策群力最终成稿。

    1978825日这份《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卫生部党组讨论通过,上报党中央。报告建议:进一步重申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纠正对待中医中药人员的错误态度;认真办好中医院校,积极培养中医中药的新生力量;整顿和办好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请国家计委拨给1万人的劳动指标,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在城乡的民间医生中,通过考核,选拔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和加强全民所有制的中医机构;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在安排基建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发展中医机构,在分配经费时重点照顾中医机构;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报告送上以后很快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97日,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审阅了这份报告,在上面亲笔书写了几行大字: “这个问题应该重视.一定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建议以中央名义加一批语转发下去。”并将报告批送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

    924日,党中央以[78]56号文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文件指出,在发展西医队伍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快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当时发展速度之快可见一斑:截至1983年底,中医学院恢复到24所,中医院由171所增至1009所,中医病床由1万多张发展到7万多张,中医人员恢复至31万。

    由于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卫生部在1980年召开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了党的中医政策的基本要点。

  1982年的“衡阳会议”正式提出,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

  1982年全国人大将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载入《宪法》

  1985年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

  1988年,国务院在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1年,全国人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

 

 

 

  江泽民关于中医工作的批示 

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中医药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

2001江泽民同志又强调:“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李铁映关于中医工作的讲话

19911018日,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中国政府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宪法》第21条,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是中国政府发展中医药的根本法律依据;中西医并重是中国政府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继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新闻稿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进一步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李克强:中医药参与医改要顺应人民群众期待(新闻稿件)

2011113日,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对本次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并向全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李克强在批示中指出,过去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维护和增进了群众健康。希望在新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新期待,深入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突出特色优势,加快传承创新,强化标准化建设,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努力奋斗   

2月15日,李克强出席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医改近期五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和北京市、安徽省、江西省、甘肃省政府负责人在会上发言。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李克强说,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社会领域的重要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医改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多期待。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要进一步提高对医改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把医改推向前进。

李克强指出,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今年要大幅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显著提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同时,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普遍开展基层门诊统筹,提高重点大病保障水平;推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要通过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把政府对医改的投入切实转化为百姓防病治病的实惠。

李克强说,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今年要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健全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牢网底。同时,把增投入与建机制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形成药品采购、机构补偿、人员使用、收入分配等新的机制,做到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

李克强指出,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要在国家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地方试点城市,重点实践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方式。县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接的枢纽。要继续加强县医院建设,推动综合改革,消除以药养医,控制医药费用。所有公立医院都要推广便民惠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优化诊疗流程,让居民看病方便舒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还要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社会办医。通过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谈中医针灸“去中国化” (新闻稿件,摘要)

新华网北京20101124日电 针对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同时面临“去中国化”的倾向,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们既要尊重历史,更要奋发有为,“做好我们自己的作业,才能有走向世界的基础”。

王国强认为,中国人一定要把中医针灸保护好,而且要有话语权、主导权。保护发展好中医针灸,才有真正的主导权。

对于“去中国化”倾向的原因,王国强指出,一方面有很多人不一定了解中医针灸源于中国;另一方面,一些外国人对中医针灸理论缺乏理解。

他表示,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现代医学讲的是对抗医学、还原医学;中医讲的是整体医学、个性医学,讲究辨证施治。外国人如果不太理解或接受“天人合一”“经络”“大宇宙”“小宇宙”等理论,就会以他们的理解来认识这个问题,容易把中国的概念和中医的概念淡化。

王国强强调,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医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以“中医针灸”申遗,就是要表明针灸是中医的,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技能方法。“这个方法既有针,还有灸,是结合的,绝对不是单纯的针刺。我们要借这个机会很好地宣传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中医针灸的理论,以及中医针灸的实际疗效,来扩大影响。”

 

 

 

  中医药局就“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举行新闻发布(新闻稿件,摘要)  2010-11-2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1124日上午9:30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层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有关情况。

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和作用,中医针灸是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知识、技能。大家都知道,中国在申遗过程中,有一个变化,当初我们申遗的时候是以中医申遗,因为中医的内涵很丰富、内容很多,再加上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技能、中医的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包,在申遗的过程当中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我们作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这次得到了通过,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正因为中医针灸是中医发展中的一个部分,我想它的申遗成功,毫无疑问,对于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对于更好地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医针灸无论从文化、理论、技能方面,都具有比较完善的代表性。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于中国政府更好地重视中医药发展,更好地重视中医针灸,更好地使中医针灸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医针灸和中国文化、中医药的文化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将对中医药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中医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使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以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医药事业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需求,无论是在防病治病,还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是越来越大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转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群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对于中医包含了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医药的认识,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广泛,由此带来了对中医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中医针灸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我们中医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中医科,特别是在我们广大的社区、农村,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腰腿疼等等常见病,应该说是非常有疗效的,广泛的受到群众的欢迎,也被广泛的运用。人们的需求就是中医针灸发展的机遇,中医针灸的疗效恰恰又是中医针灸发展的根本。

要说到挑战,我想中医针灸面临的挑战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正因为中医药、中医针灸都是传统的,传承了几千年,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怎么样更好的弘扬、更好的保护、更好的发展、更好的运用,使它更好的造福于我们的现代人的健康,应该说中医针灸还面临着很多的难题。中医针灸必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真正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科学的运用针灸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经络穴位治疗,这种技能的把握和这种理论的运用,逐渐在淡化、在消亡、在扭曲,这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很严峻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不以中医的理论作针灸,现在有160多个国家都在用针灸,这是很可喜的,中国的针灸走向世界,但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到一种危机,就在于他们仅仅把针灸理解为刺激某一个部位,因为大家都知道,经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用非常客观的指标或者物理的现象揭示出来,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怎么使中医针灸在传播的过程中,把精髓的东西和必须掌握基本的技能东西,很好地保存下来,保护下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这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说,申遗成功把中医的的精髓、我们认为中医的理论和针灸的理论结合起来,保存下来,这是我们申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刚才我讲到中医针灸在我们中国下一步如何更好的推广应用,更好的遵循中医理论精髓,如何不被扭曲、淡化方面,我们想,很重要的还是要把中医针灸的真谛很好的传承下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这次申遗特别强调了要传承,传承代表作的代表人,他们来自于实践、运用理论和产生的疗效,包括技能,要很好的传承下来,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位的任务。

第二,要加强针灸的理论、实践研究,包括机理,包括经络、穴位,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课题,我们要进一步的加强研究,来诠释、揭开它的奥秘,知道它为什么能给人治病,为什么是整体,为什么它和脏腑之间有相互的关系,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发展当中很好的加以研究的。

第三,应该有更好的加以推广应用。只有在运用中、实践中、在老百姓感受到中医针灸的好处,解除病痛方面进一步解释中医针灸实际的疗效和理论的正确性。我们现在看到针灸的使用非常广,但是在使用和推广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要加强培训,加强正确的指导,要使操作者不仅能够很好地操作,还要知道知其然,所以然,能够更好的了解,以便于更好的在临床总结和更好的指导实践,提高疗效。

第四,要加强对中医的针灸标准化、规范化。这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做,他们确定了关于针灸的穴位、有哪些病种比较适宜于用针灸的方法治疗,我们中国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有很多标准也是来自于中国的实践。这些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我要明确一下,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以后并不是要涨价,和价格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至于你讲到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中医的服务技术价值没有被价格所体现,这是客观存在的,刚才他讲扎一次针4块钱,扎的满身都是针也是4块钱,而且是治病,还很有疗效,应该说,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在振兴中医药、使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过程中,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中医的服务不能体现它的劳务价值、技术职能价值,在市场经济下,就有可能有的人不愿意学中医,有的人不愿意从事针灸,为什么?因为不挣钱,很多人就可能不去学针灸了,就会导致中医针灸可能就没有传承的基础了。所以,怎么制定一个合理的、体现劳务技术价值的,又是政府和民众都可以承受得了的这样一个中医服务和针灸服务的价格体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但是,我再次声明,它和申遗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在针灸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的“去中国化”的倾向。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分析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很多人不一定很了解中医针灸是来源于中国。因为有的国家说针灸是他们的,但是事实是中医的针灸源于中国,中医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而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传承下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所有的史书记载,从南北朝开始,中国的针灸开始走向邻国,这是在邻国的一些史料当中,包括他们的政府都承认中医针灸来源于中国。当然,针灸传到其他国家之后,有一些改良和符合本国民众的需要和习俗,这方面也是有的。另外就是对中医针灸理论上缺乏理解,就是怎么让外国人听懂“天然合一”、“经络”、“刺激以后会对脏器产生影响”、什么叫大宇宙、小宇宙,大宇宙就是人体上的天人合一,小宇宙就是人体内的相互协调、通则不痛,怎么让它通,怎么让它不痛,这和现代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不太容易被接受,现代医学讲的是对抗医学,还原医学,中医讲的是整体医学,个性医学,辨证施治,个性化,在这方面有区别,这方面不太理解的话,就会以他的理解来认识这个问题,就把中国的概念和把中医的概念所淡化,这是一种趋势。

实际上是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申遗的成功相伴而行的,应该是一致的。我相信申遗成功之后,肯定对中医的发展和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体外的非药物疗法,是未来发展很引起国际关注的问题,中医针灸属于非药物疗法,是环保、生态、安全的办法。

 

 

 

  《努力开创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工作新局面》(王国强副部长在座谈会上讲话要点) 20101129

一、全面总结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的成绩和问题。

(一) 民间医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第一, 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筛选推广工作不断拓展。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2009年建立了民间特色技术和方药优选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筛选了120项,作为临床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目前医疗资源发布不合理,大城市太密集,乡村太缺少,毕业生下不去,民间医生有一技之长,百姓欢迎,确实有效的上不来。

第二, 民间医药人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全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3.2万家,占民营医院的36%,其中民营中医院573家,民营中医门诊部925家,民营中医诊所31011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执业医师43307人,门诊量1.41亿人次,住院患者72.6万人次。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成为医院集团。上海群力中医药门诊部年门诊达到30万人次,日销售中草药6.5吨,外地患者达到2/3,值得推广。

(三) 存在问题。民间医药方面,挖掘整理不够,缺少保护措施(知识产权认识不足),捐献渠道不通,行医资格问题。民营中医机构方面,没有一视同仁,缺少有效监督,需要有力引导,管理需要加强。存在问题原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西医说中医时,中医药人员就义愤填膺;公立中医院说民间医药时,也应该心平气和);缺乏政策扶持和指导;管理和服务滞后。

二、充分认识发展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 要充分认知民间医药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一, 民间医药是中医药学形成的重要来源(古代名医都是民间人员,《本草纲目》来自民间);

第二, 民间医药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第三, 民间医药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领域(民间医药基本上都是原创,这方面比西医更特色,许多中国名药来自民间,如跌打丸,六神丸。祖传,师承,家族性质);

(二) 要充分认识民营中医医疗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一,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在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有优势。其整体医学优于对抗医学);

第二,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利于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第三,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准确把握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面临的形势。

第一,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 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日益得到重视;

第三, 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中国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第四, 深化医改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做好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

(一) 认真做好民间医药的各项工作。

第一, 积极推进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筛选评价和推广应用

第二, 进一步加强民间医药人员队伍建设

(二) 鼓励和引导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一,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第二, 大力改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纳入医保及新农合等;公平的用人环境,学术环境;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会捐赠,等级医院,医疗设备等支持。

第三, 加强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鼓励

第四, 引导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纳入管理年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做大做强;加强自身建设;指导中医药文化建设;

五、加强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

 

 

 

  《全面推进“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过去的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从2005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9.7亿元,增长了165%地方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已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文件的省(区、市)就有22中医药管理体制得到加强,全国副厅级中医药管理局已达12

——过去的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树立了新理念。五年来,全国中医药系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思想认识,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改革运行机制,强化薄弱环节,改善服务效果。总体上,中医药工作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这是五年来中医药工作取得新成就的思想基础,是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的重要精神财富。

——过去的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确立了新思路。着力通过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来解决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过去的五年,中医药工作创立了新方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汇聚各方智慧,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建立了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中医药工作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这个中心,立足于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有机互动、动态发展的系统。

——过去的五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一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2005年底到2009年底(2009年数据来自中医基本现状调查),中医类别医院从3009所增加到3299所,增长了9.6%;床位从31.5万张增加到44.93万张,增长了42.6%;门急诊人次从2.26亿增加到3.28亿,增长了44.96%;出院人数从611.53万增加到1208万,增长了97.54%二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较快。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10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治未病”服务试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初显成效。三是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应急救治能力明显提高。开展了61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病)和3453个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疗效。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四是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整理了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建立了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制度。启动16家国家中医(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建立了108个重点研究室和388个三级实验室。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4项及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五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从200538.5万人增加到200952.7万人,增长了36.9%;重点学科建设点由93个增加到323个。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中医药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开展首届“国医大师”评选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六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崭新局面,“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深入开展,普及了中医药知识,弘扬了中医药文化。41项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七是民族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民族医院203所,开展民族医教育的院校有14所,民族药产业发展迅速,品种达906个,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八是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中医药法》立法加快推进,目前全国中医药地方性法规已增加到26个。发布了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21项,成立了4个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并将秘书处设在我国,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1)首次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中医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九是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我国签订含有中医药合作的政府协议从53个增加到91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从22个增加到48个。中药产品和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二)2010年中医药工作的新进展

1.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取得了新进展。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2.4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重点支持了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1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147所县中医医院建设以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各地也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

服务补偿机制探索取得新进展。陕西明确要求县级中医医院在岗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河南要求在定编定岗和绩效考核基础上,对县级和乡镇公立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基本收入给予保障。浙江宁波规定对政府办医院按每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甘肃将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的补助标准,提高到综合医院床位补助的1.5

2.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作用进一步发挥。2010年,中医药系统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卫生工作安排,积极推进深化医改工作任务的落实,着力解决制约中医药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并取得新进展。

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注重引导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多数省份在新农合中明确了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降低中医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等政策要求。吉林在城镇医保中要求降低中医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并提高中医诊疗项目的支付比例;云南对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的,降低自付比例。

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落实中西药并重原则。与卫生部联合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和指导原则。各地主动协调,做好中药基本药物的增补、配备和使用。黑龙江规定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中药饮片按饮片金额的2530%给予补偿;西藏把藏药作为基本药物增补的主要品种,藏药达到480种。

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369所县中医医院纳入中央重点支持和建设范围,出台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基本标准,制定了中医坐堂医诊所的管理办法和基本标准

3.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首批命名农村先进单位18个、社区先进单位13个地区。召开首届全国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座谈会,促进民间和民营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效显现。成功举办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组织开展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健康情况改善和服务满意度评价工作,结果显示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人群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4.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院校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推进中医药院校省部局共建工作。制定了《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对170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员培养受到重视。重庆遴选出25名中医药高级人才,并投入300万元,力争培养出一批巴渝中医药名家。湖北开展“中医大师”和“中医名师”评选活动,营造名医辈出的社会环境。去年,全国有2.4万名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近万名中医师接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河南采取降分录取、定向就业、政府补助等办法,为农村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实施了694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遴选了273个局级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30个城市社区和45个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各地也普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启动了中医刮痧师、中药调剂员职业技能人员鉴定工作。

5.中医药继承创新取得新发展。推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16家基地业务建设方案通过审查,建立协作机制和专家工作制度,围绕14类重点疾病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优势和临床关键问题,开展协作研究。确定全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和41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中医药传承及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开展了400种重要古籍文献的整理,为181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传承工作室。建立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综合服务平台,并出版了《国医大师传承研究精粹》。

中药资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

6.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进一步加强。

7.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中医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取得突破。去年11月,“中医针灸”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另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两部中医古籍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8.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9.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

10.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现代管理制度有机结合,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庆市中医院提出的“一线工作法”和推行的“一讲二评三公示”,受到习近平副主席充分肯定。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把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中医药工作干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已经成为中医药系统的共识和行动。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团结奋进、艰苦努力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与会的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深刻认识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居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四,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和需求,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项专门调查结果显示,90%的民众关注中医药,88%的民众接触过中医药,53%的民众看病愿意首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这充分表明了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感情深厚、高度信赖,这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五,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的转变,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目的也调整为“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中医药学的整体观以及注重个体化、人性化、“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与转变了的医学模式相吻合,与调整了的医学目的相一致,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了良好契机。

第六,国际社会的关注重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今时代,人类防治疾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化,中医药正被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接受和利用,这必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中医基本现状调查结果看,还有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发挥不够,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较少,配备的中医诊疗设备不多。具有优势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滞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健康新需求。二是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还需下大力推进。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内涵挖掘和丰富发展不够,以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够,基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古典文献的传承研究不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发展不够。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及其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中医药发展基础薄弱,扶持促进政策需下大力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显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只有59%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仍较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已经明确的扶持促进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一些政策要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尽管近年来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总体上看管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特别是市、县级缺乏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致使在政策研究与落实、行业管理与指导、项目执行与监管等许多方面难以到位,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和工作开展的需要。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第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多年来的中医药工作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使其更好地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反映中医药发展趋势,适应中医药发展需求

第三,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当前,我国疾病模式正在发生快速转变。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积极应对这种转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偏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注重医院、门诊、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偏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同时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同时,要从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转向增加政府投入与利用社会资本并重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继承创新。

关于“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加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县中医医院达标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提高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强技术和产品开发,丰富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完善中医药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应急网络,建设一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推进传染病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基本形成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网络。加强重点专科(病)和特色专科建设,形成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协作网络。推动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及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系统整理中医古籍文献。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力争在中医药科学内涵诠释、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方法学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实行毕业后教育,强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加强临床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全力做好2011年中医药工作

(一)以深化医改为契机,着力推进《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

(二)以城乡基层为重点,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以强化继承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

一是推进中医药传承研究。。

(四)以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员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一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承教育,重点抓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科带头人培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二是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抓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三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制定实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抓好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推动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建设。四是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制定中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高职高专转型、开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规范中医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五是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发挥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作用,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覆盖率。

(五)以积极参与防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为切入点,着力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急救治能力

(六)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为依托,着力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全面总结“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情况,做好服务效果评价,扎实推进工程的实施。

(七)以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为平台,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八)以加快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基础,着力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建设

(九)以推进高层次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着力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十)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文化部长:中国“非遗”保护体系尚处起步阶段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电 (记者应妮)文化部部长蔡武二十六日在此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上表示,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

蔡武指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处理好民俗与迷信的关系。

他表示,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非遗的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化的严重冲击,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他以戏曲为例,六十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类遗产二十多年来超过当时统计总量的三成,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三分之二的传统舞蹈已经失传。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了近一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结束;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传承机制初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习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通过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经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等。

他表示,下一阶段将着重如下几点:做好非遗普查成果汇总和整理;继续加强名录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传承机制,促进传承人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步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传承,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

 

 

 

  文化部: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补贴1万元   20110225

人民网北京225日电(记者 文松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谈及该法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2011年开始,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补贴每年增加到1万元。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5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法律答记者问。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走上依法保护的阶段。”

王文章提到,近年来,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有很多有效的方式。比如非遗普查、传承人的保护、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但是“依法保护”这种根本的保护将更好地促进科学保护。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是我们在非遗保护方面一个里程碑,通过我们今后的科学保护,非遗保护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文章还指出,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核心的保护,我国在保护传承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公布了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但是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是由文化部公布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公布之后,国家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经费的补贴。

王文章介绍,从2011年开始,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补贴每年增加到1万元,在我们国家的补贴中属于较高的标准。同时文化部和各省文化部门等机构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在建立传承基地、工作室、受徒、培训方面都给予了扶持。

王文章表示,现在不可否认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在“十二五”期间,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还要加大,包括经费的支持力度。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更明确了对传承人的补助和支持。相信传承人后继发展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关链接:

 

 

 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短训教材大纲(一)

 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短训教材大纲(二)

 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短训教材大纲(三)

 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短训教材大纲(四)